1948年12月6日,四纵队司令员陈赓决定调动所属第10旅、11旅、12旅的力量,突破敌军黄维防线的核心阵地——李围子。第10旅的29团被选定为主攻部队,肩负起这次关键任务。
当天下午15时30分,29团的突击队——第3营悄悄沿着交通壕潜伏接近敌人阵地,目标是敌军防线的外围——鹿砦。团长吴效闵亲自率领二梯队,在距离敌阵百米远的交通壕里等待总攻的信号。李围子周围布满了敌人的地堡、暗堡和交通堑壕,整个战场弥漫着杀气腾腾的气氛。这已经是陈赓第三次攻打李围子,敌人的防守异常顽强,战斗将是一场极为艰难的硬战。面对尸横遍地、久攻不下的李围子,吴效闵紧咬牙关,眼睛血红地盯着前方,默默发誓:“再难,我也要拿下!”
陈赓虽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但此时在指挥部内,心情也并不轻松。为了能与前线保持随时的联系,通信科长戴其萼准备为他拉电话线,但陈赓却摆手拒绝:“不用了,这时候电话已无意义,我就来观战,你们先歇会吧。”陈赓的话令戴科长不解,过了一会儿,陈赓终于吐露了心里的真实想法:“我说不需要电话,其实是心中充满矛盾。此时,我感到自己像是走上了刑场,心魂飘散。这已经是第三次攻打李围子了,事不过三,如果这次还拿不下来,我该怎么向前委和那些牺牲的战士交代啊!”
虽然陈赓有些胆怯,但敌人防线的顽强让他深感压力。此时,29团第3营的突击连连长李东海同样紧张不已。在出发前,他将自己的遗书和钢笔交给了团长,紧紧握手后敬了军礼,带领突击队沿交通壕进入战斗前沿。在壕沟内,他默默地抽着一根接一根的烟。在准备发起冲锋前,李东海一共抽完了六包烟。
下午16时10分,陈赓下令,所有大炮集中火力瞄准李围子阵地进行试射,炮火响起,震耳欲聋。20分钟后,16时30分,炮火准备进入实战,数十颗血红色的炮弹飞向敌阵,瞬间将敌阵地炸得天崩地裂,硝烟四起。尤其是“飞雷”炮弹,它们在地面上滚动,带着白烟飞速前进,每一个击中点的巨大爆炸摧毁了敌人的地堡、工事,附近的敌人有的被震昏,有的五脏俱裂,鲜血四溅。约20分钟后,三颗红色信号弹升上天际,炮火继续推进,敌人从地下掩体和暗堡中慌忙爬出来,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冲锋。
然而,这只是四纵队炮兵精心设计的假转移,榴弹炮弹打完后,野炮、山炮紧接着覆盖敌人阵地,将暴露的暗堡一一炸飞。17时整,三颗绿色信号弹升空,29团的突击营终于发起了猛烈攻击。9连、11连仅用五分钟就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并按预定路线迅速向纵深展开。
然而,黄维兵团的抵抗极为顽强。那些被炮火和“飞雷”震昏的敌兵回过神后,迅速恢复了战斗力,不少暗堡重新投入战斗,猛烈的火力再次封锁了突破口。3营指导员周耀华迅速指挥11连向两侧展开,清除堑壕和暗堡中的敌人,副营长安玉峰则带领9连继续向纵深穿插。
与29团对峙的是敌师长张用斌,他是一位极为顽强的指挥官,亲自带领敌军反扑,并重新夺回了一些阵地。安玉峰和刘学轩迅速调整部队,交替掩护,一步步推进。9连的战士们用手榴弹炸毁了敌人两个暗堡,连长李东海带着一个排翻越围墙,深入敌军核心阵地,最终冲进敌师部,一举擒获了张用斌。
经过激烈的近一个小时的激战,吴效闵和他的部队终于突破了黄维兵团的铁壁防线——李围子,敌军伤亡达到3800余人,俘虏敌军师长张用斌及其600多名士兵。吴效闵回忆这场战斗时说:“以往的战斗,解放军的俘虏通常多,打死的少。但这次,我们对黄维兵团的打击,毙敌人数远远超过了俘虏。敌人顽强的抵抗,证明了这场战斗的异常激烈。”
当陈赓得知吴效闵成功攻下李围子时,松了一口气,随即向总前委报告捷报。陈毅接到电话时非常高兴,称这场战斗证明了近迫作战、逐点攻击的战略效果非常好,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陈赓放下电话后,又迅速与29团团长吴效闵通话:“新的作战任务下达了,接下来两天你们将进攻沈庄,29团继续担任主攻部队。” 这场战斗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胜利,相关战记《战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传奇将领纪实》曾成为畅销书,并在中国军事类书籍排行榜上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