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儁与他的儿子朱符,父子两人都曾担任过交趾刺史,但他们在交州的命运却截然不同。父亲朱儁在此地打下了辉煌的事业,为他后来的成名奠定了基础;而他的儿子朱符,则在这里度过了九年,最终因治理不善,导致动乱不断,最后沦为逃亡之人,并死于异乡。
追溯至东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交州的郁林太守谷永凭借恩信策略,使十万乌浒蛮归顺,朝廷为了加强对交州的统治与开发,决定让这些蛮族人民接受汉化教育,包括穿上汉服、学习汉礼,并将他们从郁林郡迁往交趾郡和合浦郡等地,设立了七个县进行管理。合浦郡大致涵盖现在的广西、广东及海南一带,而交趾郡则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
然而,这种改革并未持续太久。不到几年,到了178年,乌浒蛮及周边地区的百姓爆发叛乱,反叛势力迅速蔓延至交州的其他几个郡,甚至连位于越南中部的九真、日南郡的百姓也响应了叛乱,局势陷入混乱。叛乱不仅仅限于乌浒蛮,南海郡的梁龙趁机联合南海太守孔芝一起造反,整个交州的七个郡中有五个郡爆发了动乱,战火蔓延到各地。
面对这种局面,朝廷决定任命时任徐州东海郡兰陵县令朱儁为交趾刺史,让他负责平定交州的叛乱。朱儁在经过家乡扬州会稽郡时招募了自己的一部分家兵,朝廷也为他调拨了额外兵员,使得朱儁的兵力达到了五千人。他从会稽出发,经过漫长的行程,终于抵达交州南海郡,开始为平定叛乱做准备。
朱儁派遣密探深入交州,先通过联络当地官员收集情报,同时还散布了朝廷大军即将到达的消息,扰乱了叛军的军心。经过三年的准备,到181年,朱儁终于带领自己的军队以及交州的地方兵一起对叛军发动进攻。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朱儁成功斩杀了叛军领袖梁龙,迅速平定了五个郡的叛乱,捉拿了大量降军。凭借这一战功,朝廷封朱儁为都亭侯,并给予千五百户的食邑,黄金五十斤,并召入朝廷担任谏议大夫。
随后,在黄巾之乱爆发后,朱儁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一跃成为名将,声名远扬。交州的胜利,成了他成为名将的起点,也成为他辉煌生涯的基石。
但在事业的巅峰期,朱儁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孝三年。根据传统礼制,孙子无需守孝三年,考虑到朱儁的赫赫战功和交州那里的许多家兵旧部,朝廷决定让他的儿子朱符接替交趾刺史的职务,继续管理交州。
朱符来到交州的治所——交趾郡的龙编县上任,依照父亲的旧例,重用了许多老乡和家兵,如虞褒、刘彦等人,安排他们在各地担任重要职务。然而,朱符却未能像父亲那样安抚百姓,而是通过残酷的税收和压迫来增加财政收入。百姓的一条黄鱼就要交纳一石稻谷的重税,这种苛捐杂税激化了民怨,导致了大量民众的反叛,盗贼四起,甚至开始攻打州郡。
朱符的弟弟朱皓,担任扬州豫章郡太守,不幸在195年被逃亡至扬州的笮融所杀。朱符为给兄弟复仇,计划派遣骑都尉刘彦北上豫章郡。由于路途遥远,最便捷的路线需要穿越交州的苍梧郡,借道荆州的零陵、桂阳郡才能到达豫章郡。朱符请佛学家牟子帮助他与荆州各郡沟通,但牟子因母亲病重未能成行。
然而,随着交州民变的愈演愈烈,朱符的北上计划未能执行,反而他自己也陷入了困境。最终,朱符无法继续在交州立足,他试图通过海路逃离,但依然被当地的蛮族杀害。交州七郡的叛乱愈发严重,局势一片混乱。
朱符的命运与父亲朱儁的光辉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父亲凭借才智与勇敢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而儿子则因治理无能导致了家族的陨落,甚至丧命于乱世中。父子两人的命运无疑是对“虎父无犬子”这一说法的生动诠释。
虽然朱符继承了父亲的地位和资源,但最终是否能建立自己的一番事业,却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决策。就如同有句话所说:“人生前三十年是靠父母给的,而后三十年,则完全是靠自己前三十年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