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尘埃中,曾经有一位才华横溢、个性鲜明的人,他本应与陈独秀、李大钊齐名,名垂青史,成为伟大的历史人物。然而,由于一时的意气之举,他永远背负了历史的耻辱,渐渐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今天,又有谁能想起他的名字呢?
他是谁?又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有两个名字永远不会被抹去,那就是“南陈北李”——陈独秀和李大钊。如果要追溯到建党初期的第三位重要人物,那个人就是张申府!
那时的张申府究竟有多么出色呢?
如今,如果我们在网上搜索“张申府”这三个字,会看到以下这样的介绍:
“张申府(1893年6月15日﹣1986年6月20日),原名崧年,河北献县人,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教授,哲学家、数学家,并且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张申府参与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和民盟的成立等重大政治活动。他通过对罗素思想的研究,成为中国罗素学派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代表作《所思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918年,张申府留在北京大学任教,并与当时的图书馆长李大钊一拍即合,共同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早期组织。1921年,张申府介绍周恩来加入共产党,后来,他与周恩来一起,也将朱德引入党内。
这样的经历,如果革命最终获得胜利,张申府在历史上的地位本该至关重要!
但张申府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文人,他缺乏足够的历史眼光和革命意识。1925年,在南昌起义尚未爆发,革命的成败仍未可知。那时,大家都无法预见到,这个政党将在二十多年后推翻蒋家王朝,登上天安门城楼,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
这一年,中共四大召开,张申府的想法并未得到支持,他愤而退党,甚至连周恩来和李大钊的劝说都没有让他动摇。
人生就是这样。那些看似坚决的决定,往往会随着时间流逝,让人感到遗憾。
“我很快就离开,而周恩来留了下来。我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而恩来不同,他是弯而不折的……”晚年,张申府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感慨万千,坦言自己最遗憾的事情之一,就是1925年毅然退党的决定。
除了这一遗憾,另一件令张申府懊悔的事发生在1948年。
那时,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进攻阶段,战争的胜负几乎已定。张申府在此关键时刻,却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支持蒋介石“戡乱”的文章,指责解放军为“匪帮”。
张申府的妻子,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刘清扬忍无可忍,最终选择与他离婚。而张申府亲手创建的民盟,也将他开除,这成为党派创始人被党派开除的历史一刻。
据说,许多人对张申府的做法感到震惊,甚至难以相信:“申府糊涂啊!”
张申府自己解释道:“那篇文章我拿到3000块大洋的稿费,而那时我真的非常需要那笔钱。”
真是让人又感到深深的惋惜,又为他感到愤慨!
解放后,张申府因这些经历被定为右派,家中生活异常艰难,他本人也被限制不能再出版书籍或发表文章。对于一个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痛苦。
直到1978年,张申府的历史问题才得以纠正。然而,彼时的他已年迈85岁,身体健康状况日渐衰退,无法再有所作为。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或许,晚年的张申府若听到这句话,会作何感想?
最后,我们来看看一张富有历史感的照片。那是1921年的春天,照片右侧是张申府,旁边是他的夫人刘清扬,右三是年轻的周恩来。照片拍摄于柏林的万赛湖,他们以游湖为名,讨论周恩来入党的事情。照片的背后,是那个时代的热血与理想,令人不禁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