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听过这样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的某些时期或朝代,人均寿命甚至不到35岁,较长寿命的也很少超过55岁?比如下面这张表格所示:
乍一看,这个数据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在古代,农业技术落后,医疗条件十分有限。普通百姓经常面临饥荒、战乱、瘟疫、自然灾害等困扰,哪怕只是一次小病小痛,也可能让人丧命。而且,由于婴儿死亡率较高,古代的人均寿命显然不会像今天这么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上述的表格就完全准确。
漏洞一:新石器时代
根据现有的考古学证据,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大约出现在距今1万年前,实际开始的时间应该更早一些,而它的结束时间则大约在5000多年前到3500多年前之间。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末期,甲骨文还没有出现,所以这一时期几乎没有相关的史料,任何记录也只能是神话和传说。而且,今天我们能够挖掘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如碎砖瓦块,都已经算是珍贵的文物,至于新石器时期的人的化石,更是凤毛麟角。那么,这段时期的中国人均寿命又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漏洞二:清朝人均寿命倒数第一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文明相对发达、最接近现代的一朝,为什么它的人均寿命竟然低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甚至,清朝人均身高也比明朝低了4到5厘米,这显然是有些不合理的。毕竟在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引入了玉米、红薯等农作物,尤其是红薯的推广,帮助数百万百姓避免了饥荒。正是在这一农业基础上,清朝迎来了人口爆炸,最高时人口甚至占到了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漏洞三:秦汉人均寿命居首
提到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大家一般都知道,生活质量最高的时期是唐朝、宋朝,紧随其后的是汉朝、明朝、清朝和元朝,而春秋战国、秦朝、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及三国等时代则处于较低水平。从时代远近和生活质量这两个角度来看,唐朝和宋朝的平均寿命不可能高于秦朝和汉朝。如此看来,秦汉时期的寿命在排名中显然是存在问题的。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表格中的数据并不准确,编撰者似乎更倾向于赞扬秦汉并且贬低清朝。那么,究竟中国古代的平均寿命究竟是多少呢?
根据1996年第5期《生命与灾祸》中的林万孝文章《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的研究,中国历朝历代的人均寿命大致如下:“夏、商时期不到18岁,周、秦大约20岁,汉朝22岁,唐朝27岁,宋朝30岁,清朝33岁,民国时期大约35岁。” 这份统计虽然考虑了婴儿死亡、战争等因素,但依然显示古代的平均寿命大多没有超过35岁。那么,古人真的只是活到二三十岁吗?
首先,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很多史料仍未被发掘和统计,因此很难准确计算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我们今天对古人年龄的判断,主要是通过《二十四史》、人物志、墓志铭等史料来推断。此外,战乱中的死亡人数、夭折的婴幼儿往往难以统计,这也导致了统计结果的局限性。
其次,古代人的寿命并非那么短。从尹湾汉墓的简牍中可以看到,数据表明,当时男子中有七十岁以上的人口占比为3.26%,九十岁以上的老者占比为0.84%。而根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中的数据,汉代的平均寿命为62.5岁,三国为57.3岁,唐朝为65.5岁,宋朝为64岁,元朝为64.9岁,明清则达到了70岁以上。
尽管这些统计数据以名人的寿命为主,因此仍有一定局限性,但这些数据也足以证明古人的寿命并不会像某些统计所说的那样仅为20岁、30岁。
最后,根据对唐宋时期将近1万个墓志铭的研究,唐朝人的平均寿命为59.3岁,宋朝为61.4岁。虽然这些墓志铭数据并不代表普通民众,但依然表明,古人并非早早死去,尤其是成家立业之后。
那么,你认为古代人均寿命到底大致在哪个范围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