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东西方间差距有多大?海国图志里的记载,揭开隐藏多年的残酷真相
创始人
2025-09-05 13:35:11
0

你所丢弃的,是人家所得不到的

1793年的一天,一群英国人正在将他们不要的垃圾扔掉,在这个过程,却发生了一件令他们匪夷所思的事情:

清朝骨瘦如柴的农民们看到洋人往外扔东西,脸上笑开了花,不顾散发的恶臭气味,一拥上前疯狂抢夺。

英国人完全不能理解这一行为,因为他们前不久还见识到了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稀世的珍宝,豪华的晚宴。那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辉煌。

他们想到普通民众生活可能会差一点,但不至于连发臭的食物都当做宝贝吧,

这可是清朝他们所说的康乾盛世,马可波罗说的遍地都是黄金的国度啊。

可现实却是如此残酷,不容任何人辩驳。他们接下来看到,却远远不止这些......

这扎心的一幕,居庙堂之高的群臣们和十全老人乾隆帝看不到,他们看到的只是一派繁荣的景象,是歌舞升平,是太平盛世。

殊不知,一场千年之未有之大变局,已缓缓到来。

真相究竟是什么?

马戛尔尼访华对于清朝来说,只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外交事件。

可对于英国来说,却是一件重大的事件,同时也是一场破除迷信之旅。他们之前以为清朝有多么多么的强大,实则通过种种细节的观察,知道了清廷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清朝从上到下,都像是一盘散沙,只要外力轻轻一推,便转眼间土崩瓦解。

1840年一声炮响,西方正式轰开中国的大门,屈辱的近代史开始了。

但鸦片战争的爆发,但依然没有叫醒整个清廷,很多人还是沉醉于美梦之中,无法自拔。

可无论世道如何污浊,总会有清醒的人,并试图去唤醒周围人。

为何清朝会一败再败,真的是因为轻敌吗?外国人真的都只是没有开化的蛮夷吗?外边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只有发出这些震耳欲聋的疑问,并为之探索,才能有机会破解这迷雾,找到隐藏的真相。

那么,有人找到了真相吗?

有。

他不光找到了真相,还将他找到的真相记载了下来,著书立作。

他希望当时清朝的知识分子能看到这些真相,并在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他们醒悟过来之后能承认差距,认真学习,改变目前落后的状况。

可讽刺的是,这本书当时在国内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反而是在日本引起轰动,有些日本人将其奉若圭臬,对后来的明治维新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这可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他的名字叫魏源,他写的这本书叫《海国图志》。

那么,这本书中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农民不如黑奴

本来我是没有打算写这样一篇文章的,当我读到《海国图志》里关于黑奴的部分,我就觉得有必要了。

那么,里面记载了什么呢?

遇礼拜日,每奴散谷十八棒至二十四棒,薯六十四椿,并酌给鱼肉、冬夏布衣,过其境,见其仆,皆工作不辍,啸歌自得,如逢礼拜,概停力作...其思恤奴仆为诸部所未有。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黑奴吃得好、穿得好,虽然要做体力活,但他们好像也不是很累,唱着歌儿还蛮开心的,周末还有休息日。

恐怕我们现在某些社畜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那所谓的康乾盛世呢?农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我也找到了相关的资料佐证,我们一起来看看。

“乡村流户扶老挈幼,纷纷至京逃荒求食。??鬻卖男女不可胜计,饥羸老弱困阨道路,累累不绝”

这话应该不用我翻译,大家也能看懂,而且我也不想翻译,太过于沉重。

孤证不立,为了进一步证明《海国图志》里说的是不是真的,我又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得到的真相却愈发让我掩卷长思。

那时不光是农民,甚至连一般的小地主,可能都不如黑奴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相关资料表明,一名成年后的黑奴每年吃肉的斤数达到81公斤。而在乾隆年间,安徽徽州每天杀的猪都不过只有十头,而且徽州当时还属于清朝的发达地区,都只有极少数人能吃到猪肉。

我奶奶曾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们小时候的地主,其实也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

但为了面子(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装x),他们吃完青菜萝卜后,会用肥肉擦一擦嘴再出去,让人家看起来他们就像是吃了肉一样。

更扎心的事情还在后头。在民国时期,日本为了全面侵华做准备,于是派调查队对中国的情况做了一番调查。

民众的生活情况自然也是他们调查的一部分。

当时他们来到的是江南水乡,常熟、无锡、嘉定等自古以来就富庶的地带,成为了他们主要的调查区域,可得到的结果令他们也大吃一惊。

这还是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时期,地区也是整个中国繁华的地带,可每人每年平均吃的荤菜不足5公斤。

黑奴是多少?黑奴每年能吃81公斤肉。而我们到了民国时期,每人每年都只能吃5公斤,差距达16倍。

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劳作,一年到头也没个休息,碰到个天灾,更是食不果腹,流离失所。

而黑奴,虽然没有自由,但是基本的生活能得到保障,生病了也有人医,精神生活虽然不算特别丰富,但在闲暇时间也能偶尔唱唱rap,也不算太悲惨。

其差距之明显,肉眼可见。

表明看来,是农民和黑奴的差距。实际上,是当时整个民族的差距。

后话

《海国图志》这部古籍,并非无病呻吟之书,而是经世致用之典。

若当时的人们都能重视这本书,将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践中去,清朝何以至遭受后来的屈辱呢?起码历史会改写一部分,不至于被弹丸小国打得丢盔弃甲。

认清差距,正视差距,反思总结,赶上差距,未来可期。反之,闭关自守,骄傲自满,则落后挨打。

全文完。

感谢品读,欢迎点赞、收藏、转发。

本文作者没人要的洋芋,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暑期创作大赛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曾有一位传奇人物,他的经历令人唏嘘: 他原是国民党的一位元老,直到孙...
原创 3... 一、历史的巧合与现实的警示 2022年,河南罗山县曾因3600年前的商代美酒登上国际舞台,时任县长余...
判断古籍善本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古籍善本,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瑰宝,是纸页间凝结的历史与智慧。它们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穿越时空的文化...
爱新觉罗·良弼:王朝末期精英的... △《人生若如初见》中男主角梁乡的原型即良弼 爱新觉罗·良弼(1877—1912)是清末满人军人中的出...
原创 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发布的“终战诏书”在整个亚洲广泛传播。当日本民众还在为“玉...
原创 青... 青木政尚少将,曾是侵华日军的高阶将领,他在二战期间先后担任过多个职务,包括第二十四师团参谋、第一一零...
三国第一才女黄月英:“丑女”逆... 各位三国迷们!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位人物,那可是三国时期超级厉害的一位才女——黄月英。这姐们儿,虽说有着...
铁血铸就的统一:19世纪德意志... 分裂的德意志:拿破仑遗产与民族觉醒 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试图用保守主义缝合被拿破仑战争撕裂的欧洲...
原创 汤... 1938年4月3日的深夜,汤恩伯站在台儿庄北郊的临时指挥部内,手中捏着蒋介石发来的电报,望远镜中映出...
原创 王... 一、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所谓“冤家路窄”,王耀武与粟裕之间的恩怨,历史上可谓不小。其实,最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