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后期,司马懿代表的司马家族逐渐取代了曹操创立的曹魏政权,其中高平陵之变是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经过这场兵变,司马懿成功地铲除了曹爽及其党羽,彻底削弱了曹魏皇帝曹芳的权力。司马懿去世后,儿子司马师平定叛乱,清除了忠于曹魏的残余势力,而司马昭则顺势击败蜀汉,建立了晋朝。最终,司马炎继位,迅速取代了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可以说,在司马家族从曹氏家族手中接过政权的过程中,司马师和司马昭这两位兄弟扮演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那么,问题来了,司马师与司马昭,谁更为出色?谁更受父亲司马懿的器重呢?
一
首先,明确表达观点:在笔者看来,司马师不仅比司马昭更为出色,而且也更受司马懿的宠信与重用。司马师性格稳重,才智卓越,他早年与夏侯玄、何晏等人齐名。公元237年到239年间,司马师在曹魏朝中担任散骑常侍,历经多次升迁,最终成为中护军。中护军的职务负责曹魏禁军,位高权重,对军政大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司马师推行选贤任能的政策,主张以功勋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令官吏无从以私情妨碍公事。公元247年,司马师的母亲去世,他为其守丧,树立了孝子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师曾娶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为妻,二人育有五名女儿。夏侯徽不仅贤淑、聪慧,还经常协助丈夫策划重要事务。司马师与夏侯徽的婚姻本身在当时可谓是联姻之典范,但却因司马师心中对家族背景的警惕,最终导致他在公元234年毒死了夏侯徽。此事也进一步证明了司马师复杂的人性和深沉的心机。
二
与司马师不同,司马昭的成长轨迹显得相对温和。公元238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继而在240年被任命为洛阳典农中郎将。魏明帝大兴奢靡风气之时,司马昭适时采取措施,减轻百姓负担,免除苛捐杂税,并确保农时不误,百姓因此感激不已。后来,司马昭被调任散骑常侍,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公元244年,曹爽伐蜀,司马昭被任命为征蜀将军,与夏侯玄一同出征。当时,司马昭对战局的判断显得十分精准。他意识到蜀汉将领费祎占据险要地形进行防守,使得魏军无法展开有效攻击。司马昭向上级建议撤退,等待更有利的机会,而这一决策最终帮助魏军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展现出他的战略眼光。
尽管司马昭在军政中也有所建树,但与司马师相比,司马昭的职位和影响力显然不及哥哥司马师。在父亲司马懿的安排中,司马师负责控制洛阳的禁军,处于更为核心的位置。虽然不能简单地以职位高低来判断两者的能力,但从司马懿对他们的任命和信任来看,司马师的地位无疑更为重要。
三
到了249年,高平陵之变的前夜,司马懿与两位儿子分享了兵变计划。司马昭因担心过度而整晚无法入睡,而司马师却依旧安然入睡,毫不慌乱。这一细节清楚地展示了司马师沉稳冷静的个性,反观司马昭则显得略有焦虑,缺乏司马师那般从容。
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师亲自率军封锁司马门,帮助父亲控制洛阳。此举对变局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表明司马师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的核心地位。事后,司马懿给予司马师更加丰厚的奖励,任命其为卫将军,赐封长平乡侯。而司马昭仅仅获得了增加一千户食邑的赏赐。从这一点来看,司马师显然得到了更多的信任和重视。
从司马懿对两位儿子的封赏来看,司马师无疑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更为重要。三国时期,卫将军是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的高级军事职务,职权巨大,权威显赫。因此,司马师的显赫地位和出众表现,注定了他在司马家族历史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