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关于“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是广为流传的,几乎无人不晓。在那个古老的时代,早期人类对自然和宇宙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他们把“女娲造人”的传说视为真实的历史。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逐渐加深,但“女娲造人”的故事依然牢牢根植于古代人的思想中。那么,究竟人类是否真的由女娲用泥土塑造而成呢?
在中国悠久的文学史上,屈原,这位卓越的诗人,通过他的名作《天问》将这一疑问提了出来。他在诗中发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如果人类真是女娲所造,那么女娲又是由谁创造的呢?难道这个现实中真的存在我们只能在小说中见到的神灵吗?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类学者们普遍不相信世界上存在神圣的创造者,连《圣经》中关于上帝创造人类的故事,科学家们也持怀疑态度。
1859年,一本名为《物种起源》的经典之作出版,颠覆了当时科学界的诸多信念。它以详尽而系统的方式阐释了物种进化的理论,彻底推翻了以往的神创论。书中深入探讨了两个核心观点:首先,物种是具有可变性的,生物是通过进化而变化的;其次,自然选择是促成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随着地球上物种的增多,资源逐渐变得稀缺,生物们为了求生不得不展开激烈的竞争,只有在竞争中胜出的个体才能延续生命。而在同种生物中,变异体的存在使得能够适应新环境的个体有更高的生存几率,这些个体繁衍后代,而那些无法适应变化的个体则会被自然淘汰。在这一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幸存下来的变异个体最终会积累变异,演变为显著的新亚种或新物种。
这一切的理论基础是出自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这部作品的问世使得许多科学家达成共识,即地球上最早的古人类至少出现在500万年前,经过漫长的岁月,他们逐步演化为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最终过渡到智人和现代人。距今10万年前,古人类终于完全演化为“智人”,即当今人类的直接祖先。
众所周知,历史上除了人类外,地球上曾经支配着另一种生物,它们就是恐龙。这类生物统治地球的时间足足超过一亿年。根据科学研究,6500万年前发生的一次直径达10公里的陨石撞击,彻底终结了恐龙的统治地位。那么,问题随之而来:为何恐龙在地球上存在了将近两亿年,最后却未能进化成高等的智慧生命?而人类在仅数百万年的时间内却成功演化为高度智能的生物呢?
事实上,人类能够演化为高等智慧生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人类的大脑。在古猿时期,早期人类的大脑并不发达,受限于环境的影响,早期人类逐渐学习利用简单的石器进行狩猎和生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在不断实践中积累智慧,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思考,人类的思维能力逐渐展现出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类的大脑不断进化,带来了显著的飞跃,最终使人类走上了彻底进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