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而作为“国父”孙中山之子,孙科并未随同父亲一同迁往台湾。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先总理不肖子孙”一语,表达了对孙科的不满。
孙中山被誉为近代中国革命的奠基人,他推翻帝制、结束封建统治,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然而,提起孙科时,很多人对他了解甚少。孙科的母亲卢慕贞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位典雅的大家闺秀,后来与孙中山结为夫妻。1891年10月20日,卢慕贞生下了孙科,紧接着孙娫与孙婉相继出生。在孙中山与卢慕贞离婚后,卢慕贞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定居澳门。后来,她在同乡的帮助下,带着孩子们前往夏威夷的檀香山投靠亲戚,孙科与妹妹们在那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由于父亲缺席,孙科的童年时光充满了母亲的关怀与教育。
尽管孙科在没有父亲的陪伴下成长,但在母亲的严格督导下,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16岁时,他成功考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后来以优异成绩完成了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学业。孙科和许多孩子一样,都渴望父亲的陪伴,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逐渐理解并体谅父亲孙中山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的原因。因此,孙科做出了回国的决定,开始担任父亲的秘书,弥补自己长时间未能与父亲在一起的遗憾。
作为孙中山的儿子,孙科的身份无疑让他受到特殊关注,许多人对他寄予厚望。然而,孙科似乎并未具备出色的政治才能,他对政治的敏感度较低,尽管他有所才华,却始终未能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广州市市长职务的继任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廖仲恺便看中了孙科。他认为孙科学识渊博,在孙中山身边工作过,应当有一定的政务经验,并且担任这一职位对年轻人而言是一个不错的锻炼机会。尽管如此,孙中山得知后认为孙科缺乏足够的实际经验,难以胜任这个重要的职位。但最终,孙科还是成为了广州市长。
刚开始担任市长时,孙科不负众望,对广州的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整,改革了各个部门的职责,使广州在近代中国革命中崭露头角。然而,这也让他产生了骄傲情绪,认为自己是孙中山的儿子,逐渐变得无法无天,做事随心所欲,甚至因为个人喜好而拒绝了胡汉民提出的军事拨款要求。胡汉民曾评价孙科有三种脾气——革命者的脾气、洋人范儿的脾气和大少爷的脾气,而这三者往往在孙科身上交替出现。
1925年,孙中山因病去世,留下一项未竟的革命事业。孙科发誓要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推进革命。然而,他并不认同蒋介石的做法,在孙中山去世后的国民党中,孙科没有站在蒋介石一边,而是倾向于支持汪精卫。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孙科没有公开反对蒋介石的行为,但却明确表示看好汪精卫接替孙中山的职位。这一立场与蒋介石的权力斗争加剧,导致孙科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然而,孙科在国民政府中的任职并不顺利,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政绩不佳,他最终辞去了广州市长职务。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孙科的政治生涯才迎来新转机。随着日本侵略者的侵袭,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孙科逐渐站在了抵制蒋介石的立场上,最终成为行政院长。然而,孙科在这一职位上的处境越来越艰难,蒋介石的影响力依旧在党内举足轻重,孙科的工作难以开展。
蒋介石不久后提出让陈友仁担任外交部长的建议,但孙科拒绝了此提议,认为蒋介石应当让位。蒋介石对此心生不满,认为孙科不尊重他所给出的建议,也对其执政能力产生了质疑。最终,孙科在政治局势愈发复杂的情况下辞去职务,去了香港。
蒋介石虽然对孙科心存不满,但碍于孙科的“国父之子”身份,并未对他进行过于严厉的打压。孙科未随国民党迁往台湾,这与他与蒋介石之间的政治裂痕有很大关系。蒋介石也没有对孙科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孙科在香港度过了最后的岁月,最终定居美国,并在晚年过上了清贫的生活。尽管如此,孙科始终热爱读书,并在晚年与妻子依靠儿女接济生活。
1965年,孙科应邀前往台湾,借纪念孙中山之名,再次与蒋介石见面。两位曾经的革命伙伴,经过多年的风雨,最终在台湾相见,虽然没有言语,但眼中却充满了往昔的情感与泪水。孙科在台湾担任考试院院长,并于1973年去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