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唐太宗对他宠爱有加,甚至称他为“英果类我”,将他视作自己最为看重的儿子之一。李恪不仅才华横溢,还极具政治眼光,选贤任能,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在其封地上政绩斐然。然而,尽管他深得父亲宠爱且有能力,李恪最终未能继承帝位。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有着非凡才华的王子,仅活了三十四年便离世。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后人如此怀念他呢?
李恪的出身无疑是显赫的,但他的身世也充满了特殊性。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这一背景让李恪的身份在唐朝宫廷中显得有些微妙。杨妃的身份不仅使李恪在宫中处于复杂的位置,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隐患。然而,唐太宗对杨妃并未有所偏见,反而十分宠爱她所生的李恪。
李恪从小便显露出非凡的潜力。仅两岁时,他便被任命为湘州刺史,封为长沙郡王,这种荣宠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到了七岁,他又被任命为梁州刺史,改封汉中郡王;九岁时,他已经晋升为汉王。十岁时,他便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掌管八州的军事事务。益州不仅地域广袤,经济繁荣,人口众多,而且是唐朝除了长安之外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尽管李恪年幼无法亲自履职,这一任命也足以证明唐太宗对他寄予的厚望。
等到李恪十五岁时,唐太宗终于决定让他外出历练。李恪被任命为齐州都督,虽然此时他还很年轻,唐太宗依旧不舍得让他离开,特意召他入宫一同用餐,父子共叙别情。临别时,唐太宗深情地告诉李恪:“作为父亲,我当然希望你能常伴在我身边,但天子之子,不可总是待在父亲身边,你必须早些领悟到这一点,只有早早承担起责任,未来才不会有纷争。”
李恪的成长似乎一直顺风顺水,但年轻气盛的他,未免有些少年人的轻狂与不羁。十九岁那年,李恪在赴任途中,因为与乳母的儿子一起游猎,导致民田损坏,最终被弹劾免职,封地也被削减。唐太宗在这个时候或许想借此机会磨砺李恪的性格,然而对他依旧充满疼爱。一年后,李恪恢复了原职,重新赴任安州。在临行前,唐太宗再次告诫李恪,要他谨记自己作为王子的身份,以义治事,严以律己,避免再沉溺于游玩。唐太宗还说:“你是我的儿子,我很难不心疼你,但我更希望你能志存高远,成为一位真正有作为的君主。”
或许是唐太宗的教诲起了作用,从此李恪未再犯过类似的错误,他也变得更加谨慎,善于反思自己,这也是唐太宗一直看重李恪的原因之一。李恪的自省和纳谏,正与唐太宗的个性高度契合。太宗曾在大臣面前多次赞扬李恪,但由于当时太子已经确立,这种偏爱却成了李恪身上的隐患。
李承乾,作为太子,感受到来自李恪的威胁。太宗的宠爱无疑加剧了李承乾的不安。最终,在恐惧和焦虑中,李承乾策划了叛乱,但事情败露后被废除。唐太宗随后改立李治为太子,但李治性格仁厚,缺乏刚毅,使得太宗心中始终未曾完全放下对李恪的偏爱。太宗担心李治的软弱,考虑过重新立李恪为太子一事。长孙无忌作为李治的亲舅舅,强烈反对这一提议,认为这会影响李治的地位,并力劝唐太宗保持现状。最终,太宗决定放弃立李恪为太子的计划。
即便如此,太宗依旧关心李恪的未来,特别是在长孙无忌的影响下,他曾私下警告李恪:“作为父亲,我自然希望你能够忠诚正直,但若违背教诲,最终会有罪责。我心疼你,但若你走上歧途,我也无能为力。”这些话中,透着唐太宗的无奈和父亲的深情。
李恪的命运并未因此得到改变。尽管他自此规矩许多,没有再犯错误,但他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随着高宗即位,长孙无忌策划了房遗爱的反叛事件,并通过诬陷李恪参与其中,最终导致了李恪的死亡。高宗性格仁厚,尽管心软,但最终不得不屈服于权臣的压力,李恪在宫中被绞杀,四个儿子被流放,女儿则被迫守陵。
在临终时,李恪愤怒地指责长孙无忌的陷害,他骂道:“长孙无忌心怀不轨,篡夺权力,害我致死。若天有眼,必让其家族为此付出代价。”然而,冤屈最终得以昭雪。长孙无忌因罪被诛,整个长孙家族被满门抄斩。李恪死后多年,得到了平反,他的子孙也得到了赦免。
李恪本应是唐朝的一位英明君主,却因母亲的庶出身份和宫廷的权力斗争,错失了继位的机会。即使他从未主动卷入宫廷斗争,也因其杰出的才干和卓越的光芒而难以逃避政治斗争的漩涡,最终成为了这场争斗的牺牲品。许多人感叹,如果李恪真的继位,或许唐朝的盛世会更长久,历史的格局也许会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