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慢:对人不尊重,态度傲慢。
张松欲投靠曹操,进献西川地理图本,援助曹操攻取西川,结果不欢而散。于是,张松把地图给了刘备,成为了刘备的助力。
张松到达许都,每日去相府伺候,求见曹操。却一直等候了三天,才得以通报姓名,并且左右近侍先要贿赂却才引入(如此高高在上,障碍重重,张松的热情指数下降不少)。
曹操坐于堂上。张松拜毕,曹操问:“汝主刘璋连年不进贡,何也?”(有指责问罪之意,明显的距离感)
张松答:“为路途艰难,贼寇窃发,不能通进。”(找理由)
曹操叱曰:“吾扫清中原,有何盗贼!”(一个“叱”字,显示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张松曰:“南有孙权,北有张鲁,西有刘备,至少者亦带甲十余万,岂得谓太平耶?”(以列举事实驳斥曹操的自以为是)
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以貌取人),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自己的态度引发对方反击,却又甩锅,把责任推给对方。这是一次气氛不算融洽的见面。制造出问题并影响气氛的是曹操,张松只是出于本能,进行应对而已)
曹操把二次会见张松的地点定在西教场,目的在于炫耀实力,使张松“见我军容之盛,叫他回去传说”。(动机不纯)
对于“盔甲鲜明,衣袍灿烂,金鼓震天,戈矛耀日,四方八面,各分队伍,旌旗扬彩,人马腾空”的点军现场,张松“斜目视之”(不屑之意明显)。
良久,曹操唤张松,指而示曰:“汝川中曾见此英雄人物否?”(制造张力、意在形成压迫气氛)
张松说:“吾蜀中不曾见此兵革,但以仁义治人。”(好刁钻的角度、好智慧的反击)
曹操变色视之,张松全无惧意。(恼羞成怒)
曹操对松说:“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
张松说:“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
曹操大怒,说:“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喝左右推出斩之。(彻底谈崩)
杨修谏曰:“松虽可斩,奈从蜀道而来入贡,若斩之,恐失远人之意。”操怒气未息。荀彧亦谏,操方免其死,令乱棒打出。
复盘审视,两次会面形成僵局,都是由于曹操心存轻慢,并表现于言行,引发张松敌意和反击,彼此互相纠缠,使气氛由不够融洽升级到剑拔弩张。
“满招损,谦受益”,曹操之所以“满”而不“谦”,是由于他不久前,曾击败了马超,因而“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每当打了胜仗,曹操就会“志得意满、忘乎所以”并因此引发事端,这是他的习气本性,也是他的心理行为规律!
轻慢的态度是因,被轻慢一方的反应是果。呈现轻慢,会引发他人反应,具体情况则因人、因事、因情而异。或是心生暗恨;或是速度攻击;或是跳离疏远,不以为意;或是以此为镜、警示自己……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实际上,被轻慢一方并无损失,轻慢只是轻慢者深层处世态度和当时心理状态的一种呈现而已。
“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若被轻慢者不起嗔恨,过往罪业会如积雪般融化消解。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没有顺逆之感,就不会产生对立纠缠的言行反应,使得另一方无法“有的放矢”,失却了彼此纠缠的时空场景。如此,可以超越是非纠缠,拉开距离,进入更高能量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