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0日,戈尔巴乔夫在经历了充满戏剧性的生活后,离世,享年91岁。
将戈尔巴乔夫的一生称之为“戏剧性”,并非仅仅是因为他参与了历史进程中的重大转折,而是因为他作为历史人物所承受的多维度评判与评价。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充满争议,这一点从对戈尔巴乔夫的不同看法中可见一斑。普京曾将他称作“罪人”,然而在戈尔巴乔夫去世后,俄罗斯的街头却充满了欢呼的声音。也许,这正是戈尔巴乔夫一生的戏剧性所在。
戈尔巴乔夫生于1931年,出生在高加索地区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父亲谢尔盖·安德烈耶维奇是一位联合收割机操作员,而母亲则在农场从事劳动。虽然家境普通,但他凭借自己的才智与努力,一步步攀升,最终成为了苏共中央总书记。可以说,戈尔巴乔夫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孩子成长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这不仅展示了他非凡的能力,更体现了那个时代特殊的社会流动性。
年轻时的戈尔巴乔夫正处于苏德战争的岁月,正是这段历史的背景使得他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业。1940年代末,苏联已经建立了以斯大林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对戈尔巴乔夫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年仅19岁的他,由于在农村地区的杰出表现,被推荐进入莫斯科大学继续深造,这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戈尔巴乔夫加入了苏联共产党,随后从家乡的团委书记职位起步,逐步在政治领域崭露头角。
然而,家乡的高加索地区毕竟只是苏联广袤领土中的一个小小角落。1978年,年仅47岁的戈尔巴乔夫从家乡踏上了前往苏联首都莫斯科的旅程。在这里,他的政治生涯迎来了辉煌的开端。莫斯科是权力的中心,戈尔巴乔夫在这个新的舞台上迅速崭露头角,凭借着灵活的政治手腕与新兴的改革思想,逐渐站稳了脚跟。他的上位,若从中国历史角度来看,不禁让人想到“气运加身”的命运之说。
198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继续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面对他继任者提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勃列日涅夫进行了大规模的体制改革。但与美国的对峙局面依旧紧张,加之苏联经济畸形,官僚主义盛行,平庸的管理方式不断暴露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戈尔巴乔夫被认为是改革派的一员,尽管他当时的政治地位尚不显赫,机会的到来却往往充满了偶然性。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相继去世,戈尔巴乔夫凭借年轻、改革意图明确的优势,终于战胜年迈的格里申,成为了苏共中央总书记,时年54岁。
戈尔巴乔夫上任后,迅速实施一系列改革,开启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广泛变革。然而,这些改革在短短六年内却将苏联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戈尔巴乔夫在推动“西方自由民主”的理念时,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原有的群众基础也因此瓦解。虽然他不断以民众的旗号做秀,但他的改革举措却激化了政治与经济矛盾。从经济领域的“休克疗法”到“500天计划”,这些期望借助西方模式恢复经济的措施,使得苏联的经济在短期内急剧崩塌,卢布贬值、老百姓财产缩水、外债激增,国家经济陷入困境。与此同时,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50万马克面包”这一象征经济危机的噩梦出现在苏联。
戈尔巴乔夫原本通过改革谋取的政治资本,最终因为一系列经济失败与民众失望的反应而化为泡影。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无疑是最直接的推动者。尽管如此,历史不会将苏联解体的责任完全归咎于他,但无可否认的是,在苏联积重难返的社会经济矛盾中,戈尔巴乔夫无疑是那个推动大厦坍塌的人。他身上展现了政治权谋的虚伪与自私,也让世人看到了如何在时代巨变面前迷失自我。
有趣的是,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后并未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而选择了转型,成为一名“演员”。他通过出版书籍、参与演绎“戈尔巴乔夫”这一角色赚取了属于自己的剩余价值。在西方国家,戈尔巴乔夫也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似乎是对他改革“和平”举措的一种褒奖。然而,对于许多人而言,这样的“和平”背后隐含的却是深刻的社会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