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明》——用人之得失,用权之道路,为你描绘大明王朝的权谋长卷(22)
上一章:绝世的文臣:大器晚成,手段极硬,结怨无数,最终却功成身退
正德十二年,一个来自江西广信府贵溪县的年轻人成功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随后出使湖广云贵,考察民情。
行人司,这是古代朝廷设立的一个特殊官署,设立的职务为“行人”,但这个职务的官阶非常低,仅为正九品。
所谓的“九品芝麻官”,就如同这一职务的地位一般,几乎属于官僚体系中的最低阶层。然而,夏言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气馁,相反,他满怀乐观,开始了他的出差生涯。尽管他常常在艰难的条件下穿行于各地,体察民情,游历山川,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但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在大明王朝的众多士子中,许多人一生都沉浸在书海和科考的道路上,若是考试失败,他们便继续读书,直至再度参加科考。然而即使考中进士,许多人也只是被分配到翰林院成为编修或学士,继续在体制内学习,甚至以学术身份度过三五年的光阴,最后再进入朝廷做官。
对于这些官员来说,前半生都充斥着枯燥无味的读书和科考,充实的并非实践经验,而是永无尽头的书卷。即便在他们升职进官,位高权重,每日研究的都是国家大计,却鲜少下到民间,了解民众的实际处境。他们的想法常常只停留在书本中,从未真正接触过现实。
与这些典型的官员不同,夏言在基层的考察为他带来了宝贵的经验。他不仅了解了民间疾苦,还见识了大明帝国的庞大结构以及如何治理国家。尽管他历经艰难,但他为自己的未来积累了无形的财富。
当他再次返回京师复命时,大明王朝已经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权力更替。正德皇帝朱厚照不幸溺水身亡,而他的堂弟朱厚熜意外继位,成为了新的皇帝。对于刚刚登基的朱厚熜来说,他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稳定政权,剿除旧势力,并打压那些不顺从的大臣。夏言这个出使地方的官员被迅速安排到继续视察全国的任务,仿佛一位不需要在朝廷中露面的官员。
于是,夏言再度开始了他的漫长差旅。虽然出差工作艰苦,但在那个时代,出差却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在接下来的七八年间,夏言逐步升职,终于在嘉靖八年,即公元1529年,回到京师时,他已经晋升为吏科都给事中。这个职位虽然仅为正七品,但与他当初的九品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然而,这一飞跃的背后,是夏言十年如一日的辛苦积累。从九品升至七品,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这意味着如果他想要继续升职,恐怕又将面临漫长的等待。这也让他明白了,单靠等待并不能改变命运,有时年轻人需要的,正是一个关键的时机。
许多年长者常常告诉年轻人:“不要急于行动,保持冷静,静待时机,顺势而为。”但事实上,这种策略适用于高手之间的较量,而年轻人如果不敢闯,不敢拼,就注定无法有所成就。老者可以静观其变,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趋于平淡,然而年轻人的生活却必须逆水行舟,只有不停前进,才不至于后退。
夏言深知此理,他不愿坐等命运,他决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嘉靖九年二月,明世宗朱厚熜突然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将祭祀活动中的天与地分开祭拜。过去,皇帝祭祀时按照祖宗的规矩,三拜天、地和祖先;然而朱厚熜想要将天和地的祭祀分开举行,这一变化实际上是在挑战祖宗的礼法。大臣们心目中的朱元璋制定的祭祀礼仪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而朱厚熜的提议无疑是在触及这些原则,令大臣们愤怒不已。
当时的大臣们,尤其是内阁首辅张璁,坚决反对这一提案,因为这意味着挑战了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设立的“皇明祖训”。在他们看来,朱厚熜的提议简直是对祖宗成法的公然挑衅。
即使在大礼仪之争中,朱厚熜也曾因其激进的改革受到抨击,但当时至少还有张璁为皇帝辩解。而如今,朱厚熜的提议遭到几乎所有大臣的反对,张璁也不再为皇帝发声了。
在这场对皇帝提案的激烈反对中,夏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选择站出来,公开支持朱厚熜的改革。
夏言深知,若想在大明朝廷中脱颖而出,必然要敢于站队。此时,他已经在朝堂中摸爬滚打多年,位高权重的机会迟迟未到,而这一次,正是他改变命运的契机。夏言知道,只要他能成功站在皇帝一边,获得皇帝的支持,未来的仕途便指日可待。
在所有人都批评朱厚熜时,夏言的挺身而出无疑成了一个亮点。他的这一举动不仅让皇帝感到愉悦,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机会。朱厚熜深知,一个勇于支持自己提案的大臣,不仅能够增强自己的威信,还能帮助自己打破僵局。对于夏言而言,这不仅是一次为皇帝效力的机会,更是一次获取权力的跳板。
如同李贺所说:“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此时,夏言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官员,他的未来,因这一次站队,开始焕发出光彩。
下一章:爱情保卫战:面对“第三者”夏言,张璁如何守护和嘉靖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