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二百四十七):江山代有才人出。
光绪二十一年的深秋,鸭绿江两岸乌云密布,战争的紧张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山县有朋豪赌一场,却大获全胜,因此更加不可一世。此时,河对岸有两万五千余名日军压境,而清军在九连城防线驻守的兵力为三万。接下来,山县有朋不仅要靠运气,还要展示自己在战场上老练的应变能力。此刻,对岸清军的指挥官罕见地不是李鸿章同乡,这是庙堂妥协的结果。宫廷之中,面对战火已经烧到家门口,但朝中权力斗争仍是重点。出征前,七十四岁的老将宋庆颤巍巍地写下血书:死守国土。宋庆已是古稀之年,在清军中威望极高,他清楚自己这次带兵,也只是皇帝与太后之间的一次折中安排。 随后,宋庆以九连城为核心,将清军布防沿江近百里,沿江筑起高三米、厚一米的连环堡垒,林立的炮台俯瞰江岸。堡垒前还布置了大量地雷,加上鸭绿江本身的天险,使得日军渡江难度极大。然而,山县有朋并非等闲之辈,他知道正面硬攻不智,于是主力部队回缩,小股部队进行袭扰,目的明确——掩护侦察兵寻找清军防线的薄弱点。尽管仅有长竹竿和望远镜,在刺骨寒风中,日军仍坚持侦查,最终发现虎山要塞是最佳突破口。该处由聂士成部清军防守,正面攻打难度极大,因此日军制定了分路包抄的作战计划。 即便如此,日军还必须应对严寒河水的挑战。白天无法游渡,只能在夜里趁清军防守松懈时悄悄过江。岸上的清军根本料不到敌人会在冰冷江水中冒险,当他们察觉时,日军已悄然上岸。根据山县有朋的部署,日军在虎山脚下隐蔽埋伏,等待与主力部队会合。夜晚,命令下达,工兵架设浮桥,主力部队顺利过江。呼啸的冷风中,日军工兵紧张而有序地作业,清军始终未发现架桥行动。天亮时,虎山脚下江面出现三座浮桥,守军惊愕,接到报告的宋庆也感到疑惑。旧式清军尚未意识到工兵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随后,日军在火炮掩护下对虎山发动强攻。聂士成率领清军与日军展开拉锯战,虎山阵地几度易手。埋伏在山下的敢死队协助日军,占领虎山后,聂士成又带部夺回阵地。山县有朋开始紧张,投入全部兵力再次冲锋。聂士成明白,决战已至,只要坚守虎山,宋庆增援大军到来,日军迟早会被击退。七十四岁的宋庆,此时也到了血战沙场之刻,下令大军出城增援聂士成。然而,令他难以接受的是,军令竟无人遵守。 最终,三万清军中有一半是宋庆无法直接指挥的八旗兵,其余部分又包括溃败后重新整编的部队,还分属不同派系。即便是老将宋庆,也难以调动这些五花八门的兵力。求援无果的聂士成绝望,眼见弹尽援绝,部下伤亡惨重,日军数量远超己方,继续坚守只会全军覆没。无奈之下,虎山阵地清军开始撤退,九连城各路守军紧跟撤退,宋庆只得带着聂士成和几百亲军退往凤凰城。沿江防线全线崩溃,宋庆不禁自问:难道自己真的老了,连话都不顶用了?
上一篇:广州的图像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