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天下长河:黄河决口,康熙为何不杀于振甲?1举动2细节已然表明
创始人
2025-09-05 04:32:40
0

文丨娱乐小暴风

在近日更新的剧情中,由于于振甲不遵从指示决堤泄洪,导致下游和多省百姓无辜遭殃。

尸横遍野,民不聊生,甚至“食人而饥”,皇帝和大臣闻之无不落泪。

依据责任划分,于振甲应该负主要责任,靳辅和陈潢次责。

但索额图却不这样想,好不容易抓住机会,必须想法把靳辅和陈潢扳倒。

于是联名多位大臣上书处斩,皇帝知道断不能杀,再说也不是他俩的过错。

表示金科玉律不杀无罪之人,所谓靳辅之罪全是臆断之词,于是委派官员前去调查实情。

其实皇帝是在保住靳辅与陈潢的性命。

毕竟治理黄河还需他俩鼎力相助,其他人根本靠不住。

接着再来说于振甲,犯下如此大错按律当斩,为何皇帝却不杀他?

如果单论护堤救民的话,他并没有犯法,作为县令就是要保护百姓,维护利益和财产安全。

对皇上也忠心耿耿,为官清廉,在位期间不贪一厘一毫,常三省吾身加勉。

百姓一有问题就想法解决,人手不够时,还亲自去帮大家修补房屋。

这样的清官,在当时确实是很少见,于振甲唯一缺点就是愚孝,受其母思想观念太深。

但他因一念之差造成的后果却是真实存在,

于是皇帝决定令其官升四品,奉命去三省发放赈灾之粮。

看似升职加薪,实则是让于振甲直面过错,希望能铭记这次教训。

细节一:而对靳辅来说,虽然恨不得将于振甲大卸八块,但其心里也清楚不能杀。

他和皇帝曾有过眼神交流,两人都心照不宣,如果于振甲能够把个人名声看淡,将来必会成一代名臣。

他们知道于振甲以往做过的所有事情,其实就是想千古留名,成为后世传颂典范。

权势、钱财、女人对其来说不屑一顾,唯一在乎的只是名声。

如果连这点都能克服,那于振甲之后的前途将无可限量,因为他已无弱点。

细节二:于振甲的出发点虽是自己,但对百姓们来说都是好事

不管是劫道抢官粮、修补房屋、誓死守护河堤等,这些都被百姓看在眼里。

多年来未曾娶妻,家境一贫如洗,做的实事深受桃源县村民爱戴。

从士兵奉命缉拿于振甲时,大家拼命守护就能看出来,要不是他下令让撤退,当时场面绝对一发不可收拾。

基于以上几点,皇帝肯定不会杀他,

况且正治用人之际,不能轻易斩杀忠臣

再说连阿席熙的贪污账本都能选择烧掉不予追究,于振甲这件事情也可以原谅。

毕竟皇帝之心思深远,考虑的绝不会是眼前得失,而是未来大局发展走向。

相信于振甲在看到百姓惨状时,也会逐渐找到真我,真正做好一个“父母官”。

如能得你欢喜,欢迎积极关注、点赞、评论以及分享。

笑点不断,精彩继续,我们下次不见不散哦!

版权声明:原创作品,创作不易,抄袭、洗稿必定追究!一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和我联系删除,谢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79年,上海知青戴建国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娶了一个二婚的村妇。谁曾料,婚后的第一晚,当他帮...
原创 什... 清朝入关之后,成功地统一了中原,并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帝王的治下,国家逐渐强盛,民众普遍称之为“康...
原创 清... 丁宝桢,字稚璜,出生于贵州平远州(现今的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是一位在晚清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名...
原创 清... 在清朝时期,蒙古对满族而言,既是重要的盟友,也可能成为威胁。努尔哈赤时期,满人和蒙古人之间基本保持和...
原创 在... 在日本国内,仍存在一部分人对军国主义抱有顽固信念,这一现象的根源复杂且多样,主要是受到日本历史上长期...
原创 贵... 这样的大学校长你听说过吗?尤其是当他是中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时,故事更显得让人震撼。 ...
原创 集... 文/子玉 早熟的人不一定最终成功,晚些达到的人未必就不能达成目标,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集体...
原创 胡... 在民国时期,杰出文人胡适与辜鸿铭之间因思想的分歧而展开发人深省的激烈对峙。这场对抗不仅是文化理念的相...
原创 他...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的主力被迫脱离了他们的根据地,开始了艰难的长征之旅...
原创 7... 前言 美国突然归还沉睡海外79年的战国子弹库帛书,中国大使接收,特朗普前脚示好,后脚威胁提关税,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