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多人物和事件虽然发生在同一个时代,但给人一种错位的感觉,仿佛它们相隔了很长时间。例如,大部分人会认为秦朝和汉朝是两个不同的时代,但实际上,秦朝的存在只有短短14年,秦朝统一到汉朝建立仅仅过去了19年,甚至你可能不曾意识到,秦始皇与刘邦相差的年龄不过三岁而已。
接下来谈到唐朝和宋朝的关系。唐朝始建于公元619年,国祚长达289年,而唐朝的开元盛世则出现在741年,直到755年发生安史之乱。从唐朝建立到安史之乱爆发,仅仅过去了136年,甚至不到其国祚的一半,唐朝在历史上往往被视为一个盛极而衰的朝代,而我们所理解的“中唐”历史实际上是安史之乱后的一个划分。历史课本中通常会提到,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的盛极转为衰落,接着就讲述了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等事件,最终进入五代十国及宋朝的历史阶段。
唐朝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武宗灭佛、大中之治、牛李党争等,往往被忽视或简单提及,给人一种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迅速衰败,紧接着进入了五代十国,最后进入宋朝的错觉。而实际上,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只是存在了53年,尽管在历史感知中,这段时间却显得非常漫长。因此,很多人误以为唐朝和宋朝之间隔了很久,实际上只是五代这短短的53年。
宋朝的建立始于公元960年,标志着五代的终结,但十国依然存在。直到979年,宋朝灭掉北汉,才算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也就是说,在这几十年间,宋朝与五代十国是并行发展的,然而我们往往认为五代十国在979年才结束,宋朝才正式开始。
这种错觉的产生,与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密切相关,尤其是教科书通常采用“断代史”的叙述方法。每个朝代通常会围绕几个重大事件展开叙述,再加上一些社会现实的变化,随后就转入下一个朝代。这种通过事件划分历史的方式,使初学者能较容易地理解历史节点,但也导致了我们对历史时间线缺乏敏感性。
顺便提及,唐宋两个朝代之间明明相距如此近,却为何给人一种许多不协调的感觉,甚至形成了极其不同的“画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安史之乱前的唐朝,更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延续,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的面貌则已开始显现出宋代的雏形。实际上,唐宋之间的革新,是经过中晚唐两百余年的逐步过渡才形成的。然而,很多人对“中晚唐”并没有清晰的认知,然而正是这段模糊甚至近乎空白的历史时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总结起来,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力大幅提升,中古庄园经济逐渐解体,封建社会的土地依附关系逐渐松动,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租佃关系逐步建立并巩固。
2. 传统的门阀士族和贵族政治逐步走向终结,地主士绅取而代之,成为新的统治基础。与此同时,文官政治逐步强化,开始形成“文官出将”的趋势。
3. 印刷术的技术革新,使得传统世家大族对知识的垄断逐渐瓦解,知识的传播不再仅仅局限于贵族。
4. 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扩展了统治阶级的基础,从而推动了贵族政治的衰落,“陛下与士大夫共天下”逐步成为政治常态。
5. 随着两税法的实施,税收不再仅仅根据人口计征,而是转向按田产计征,商品经济的兴起促使生产力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租佃关系的深化。
6. 生产力的发展和租佃关系的稳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土地,市民阶层逐步兴起,正如《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宋代都市繁荣景象。
7. 募兵制成为主流,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导致宋朝的军事力量较为薄弱,“铁血强宋”实际上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和挑战。
8. 由于印刷术与科举制度的结合,儒学的复兴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思想的成熟。
9. 由于周边少数民族的组织能力增强,像辽和西夏这样的稳定国家逐渐崛起,中国开始面临更大的民族压力,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打击,逐渐改变了战争格局。
10. 随着民族冲突的加剧,边疆地区的民族碰撞不断增加,民族意识的雏形开始显现。
这些深刻的变化和转型,正是唐宋之间重要的过渡期所孕育出来的,它们不仅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