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从军队卸任的总后勤部长洪学智,被调往吉林,出任农机厅厅长,这一行政级别也随之从5级调整至6级。有人好奇地问他,去地方上当厅长,难道不觉得委屈吗?对此,洪学智淡然一笑,内心明白这并非自己的意愿,而是中央的安排,个人并无选择。所以他根本不认为自己遭受了什么损失。
洪学智表示:“参加革命并不是为了追求权位,只要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工作,我都愿意去干!”在大革命失利之后,各地的革命火种犹如星星之火,蔓延开来,其中参与革命的主力大都是来自底层的穷苦人民。他们参加革命的初心,是为了结束旧社会的不公,建设一个公平正义、没有剥削的新社会。彼时,这正是一个充满革命理想的时代,而实现这样的目标,唯有经过艰苦斗争,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多年来,许多人早已心怀成为革命先锋的决心,以至于没有任何人考虑未来能否做官。经历了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后,当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望时,洪学智依然坚信自己只是革命事业中的一块砖,与其说在哪里可以当官,不如说在哪里能贡献力量。通过洪学智的履历,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参与了众多革命活动,曾担任基层指挥员、负责政治工作的领导,还在抗大教授,曾担任作战部队的参谋长以及军事指挥员。无论何时,他总是尽心尽力,没有把任何安排打折扣,即便是在全新的领域,也始终努力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对于后勤工作,洪学智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虽然在抗美援朝期间曾与东北军区进行过某些协调工作,却是被彭老总推动,担任了后方勤务司令员。在解放战争期间,这角色并不显眼,但在面对现代化立体作战时,这才是检验他能力的时刻。常规作战的后方,从来都主要依靠百姓的支援,只要做好组织工作,并不会有太大问题。然而在朝鲜战场上,后勤运输的及时性对战局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可靠的补给,前线取得的胜利也将毫无意义。为此,他致力于建立一条高效能的钢铁运输线,大大提升了后勤的运输能力,确保前方战士在粮食、弹药和医疗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充足保障。
返回国内后,洪学智迅速被调入总后勤部工作,从副部长升任部长,工作成果获得了高度认可。1960年他从北京调至东北,出任农机厅厅长,此时的洪学智并不在意自己的新职务,无论去哪里只要有机会为人民服务,他就心满意足,绝没有丝毫懊恼。他在农机厅担任负责人的同时,肩负起了沉重的责任。正值以粮为纲的时期,上下都极为重视农业生产,他特别关注农机的生产工作,认为只有加强农机的生产,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吉林的农业机械生产能力与水平得以显著提升,不仅能够满足本地和省内的需求,还可以供应到其他省市,得到了省政府和国家农业部的高度赞誉。
1962年,农机厅与重工业厅的合并让洪学智担任新的厅长,这段时间他在工业生产方面学到了许多知识,长春的拖拉机和轴承厂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品牌企业,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到了1966年,由于受到不幸的运动冲击导致其工作受到停止,尽管被贴上了三反分子的标签,并经常遭到批斗,然而一些干部因受不了精神上的打击和羞辱,甚至选择了自杀。每当听闻此信息,洪学智心中不免感到一阵沉痛。然而他始终告诫自己,不论前路多么艰难,务必挺住,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真相将自会昭示。
他忍耐着这一切,直到被下放到农场工作。经过多年的磨难,直到1972年他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1977年,洪学智调回北京,先后担任国防工办主任、总后勤部的领导以及军委副秘书长等职务,继续为国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