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烈的足迹
作者:老黄有话
1937年12月上旬,陈毅在带着警卫员宋生发匆匆跋涉,穿越湘赣边,抵达了南昌的月宫饭店——新四军驻赣办事处。此时,办事处留守的曹洪胜急忙赶到陈毅的房间,向他报告了一件紧急的事情:皖浙赣边游击区的李步新、江天辉已经在饭店等待了十多天,急需向他汇报一项重大情况。
虽然旅途劳顿,陈毅却毫不犹豫地立刻前往李步新、江天辉的房间。他们早已进入梦乡,但为了尽早了解皖浙赣边的战况,陈毅决定叫醒他们。尽管房间简单,李步新和江天辉依旧保持着游击队员严明的生活纪律,连睡觉时也穿着衣服,这令陈毅十分感动。他笑着说:“你们辛苦了!我是陈毅。”看到他们激动的样子,李步新和江天辉如见到久违的亲人,泪眼汪汪,握住了陈毅的双手。
在这个小小的房间内,陈毅和他们谈到天亮。李步新、江天辉当时是皖浙赣边特委和游击区的主要领导人,三年来,他们和其他领导人如熊岗、田英等,团结一致,始终无任何分歧。然而,自从组织部长刘毓标被俘归来后,局势发生了变化,李步新和江天辉与王丰庆的分歧逐渐加深,甚至开始怀疑王丰庆与刘毓标有投降的嫌疑,认为他可能与刘毓标一起计划将游击队引入投降的陷阱。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1937年2月下旬。刘毓标根据上级指示,带领游击队一个连队前往浙江南部山区寻找刘英、粟裕,途中却遭遇了蒋军的围追堵截。突围至浙江衢县后,队伍被打散,刘毓标受伤,带着警卫员和侦察班长边战斗边行进。3月3日,他们在姜孟坑被地主武装包围,警卫员和侦察班长英勇牺牲,刘毓标则因弹药耗尽,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头部和身体多次被敌人砍伤,最终昏迷被俘。之后,他被关押在衢县监狱,后来转移至蒋军的剿总监狱。
1937年8月,刘英和粟裕派出的代表陈铁军在浙江南部与刘建绪的代表进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刘建绪的代表提出,皖浙赣边的游击队也应派代表参加。陈铁军在衢县监狱时认识了刘毓标,便建议释放他,让他返回皖浙赣边区与游击队会合。经过协调,刘毓标于1937年9月顺利回到了皖浙赣边游击区。
为了尽快与特委和游击队会面,刘毓标根据自己曾在此活动的经验,在游击队可能经过的每一条路上和驻地附近留下了字条。这些字条上写道:“我刘毓标曾被俘,坐牢半年,现在形势已发生变化,愿向特委汇报要事,请设定接头地点。”每张字条都用绳子绑在树枝上,巧妙地避免了雨水的侵蚀,也使得特委领导可以迅速收到信息。
特委开始时认为刘毓标可能是叛徒,下发了通缉令,要求在发现他时,立即开枪击毙。然而,刘毓标的字条却始终没有暴露他的行踪,特委未能找到他。为了进一步诱捕他,王丰庆决定通过设定接头地点与刘毓标见面,按照指示,刘毓标按规定携带白伞与游击队接头。接头成功后,刘毓标被立即捆绑带到特委驻地。
刘毓标向特委汇报了自己被俘、坐牢以及与蒋军代表谈判的全过程,并建议王丰庆尽快集中游击队力量,参与抗日合作。特委初时并不轻信,怀疑刘毓标与蒋军有勾结。但刘毓标通过提供实际支持和合作抗日的物资,逐渐消除了怀疑的阴霾。
然而,特委内部的怀疑依旧存在。特别是当王丰庆提出要集中游击队下山与蒋军谈判时,很多干部反对,认为这是向敌人投降。田英等领导人对王丰庆的提议产生了疑虑,认为他可能已经受到了蒋军的收买。面对这些质疑,王丰庆提出派遣李步新和江天辉前往南昌向陈毅请示,以便获得正确的指示。
陈毅在得知情况后,迅速提出了解决方案。他向李步新、江天辉解释道:“过去我们共同抗战三年,现在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要与蒋军合作抗日,但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陈毅的讲话给游击队战士们带来了坚定的信心和方向,他们最终决定跟随特委下山,准备参加抗日行动。
此后,陈毅开始为游击队改编和集中力量下山作准备,最终皖浙赣边的游击队被改编为江西省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战斗力得到了提升。王丰庆和刘毓标也在新四军中得到了新岗位,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