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刘虞这个治世能臣:厚道领导应该怎么样和得寸进尺的下属博弈
创始人
2025-09-05 02:02:35
0

当领导的人,心里其实都明镜似的,就盼着下属能尊重他,听他的话。不过,话说回来,每个领导的工作环境都差不多,但遇到的下属却各有各的性格,所以并不是每个领导都能把每个下属都管得服服帖帖的。就像东汉末年那会儿,刘虞就拿公孙瓒没办法。

其实,在职场上,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像是两个人在争好处。要是不懂这个,在处理这种关系时就很容易出错。刘虞总想着公孙瓒能自己觉悟,被他的好心肠打动,然后好好配合他工作。这种管员工的方法也不是说完全不行,但用在公孙瓒这种人身上,显然是不管用的。

要是碰到像公孙瓒那样不识好歹、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手下,咱们到底该怎么收拾他呢?退一步讲,要怎么制服他,或者干脆把他除掉呢?下面就来具体说说和分析分析。

【刘虞和公孙瓒的人物分析】

来讲讲刘虞吧。刘虞是汉朝皇室的后代,出身很好,特别有学问。他的老祖宗是光武帝刘秀的大儿子刘疆,而他老爸呢,是丹阳太守刘舒。

在东汉时候,像刘虞这样的人当官是早晚的事。等刘虞长大成人后,被推选为孝廉,刚开始在东海郡当小官历练,后来一步步升到幽州刺史,工作干得好,名声也响亮。可不幸的是,他后来卷入了一些复杂的麻烦事,官职也被撸了。是啥麻烦呢?肯定和朝廷里宦官和外戚的争斗、还有士人被禁锢这些政治风波有关。刘虞老站在士族那边,没少帮他们说话,这样一来,自然就把皇帝和宦官那边给得罪了。

黄巾之乱一起,东汉朝廷急着找人帮忙,就把以前受排挤的那些士族官员都重新用了起来。刘虞也因此再次得到重用,做了甘陵国相、宗正这些官,他去安抚老百姓,结果做得非常出色。

公元187年,也就是中平四年那会儿,以前的中山国相张纯、太山太守张举,他们和乌桓的首领联手造反了。为啥呢?原来啊,东汉那时候雇了3000乌桓骑兵去帮公孙瓒平定凉州的叛乱。可问题是,东汉给的军饷老是拖拖拉拉,不及时。乌桓骑兵就不乐意了,心想:“我们拼死拼活,你们连钱都不按时给,还指望我们听话?”张纯和张举瞅准了这个机会,给乌桓首领画了个更大的饼,就这样,那些只看钱不看人的乌桓首领就被他们拉拢过去了。

张纯、张举伙同乌桓首领,加上随处可见的黄巾军余党,一下子就在幽州闹得沸沸扬扬。他们一路打到了蓟城脚下,路上烧掉了好多城池,抢掠百姓,还残忍地杀害了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人,号称有十万大军。张举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自称“皇帝”,张纯则自封“弥天将军安定王”,四处发布文书,说要推翻汉朝,自己当家做主。

接着,张纯调动乌桓峭王带领的五万大军,闯进了青州和冀州,占领了清河和平原两地,导致那里的官员和百姓伤亡惨重。

看到情况越来越糟,平时就怕麻烦的汉灵帝,干脆把幽州整个交给了既有能力又有威望的刘虞,让他去当幽州的老大。换句话说,幽州以后就归你刘虞管了,你们也别再拿幽州的事情来打扰我了。

刘虞在老百姓和北方少数民族那儿,一直挺受欢迎的,因为他是个仁爱的好领导,大家都爱他。咱们这些朴实勤劳的百姓啊,谁要是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就会一直感激他。

刘虞一到任,就开始又拉又打,一边派人去找乌桓峭王他们谈话,劝他们别再执迷不悟,被反贼给耍了。只要他们能回头是岸,大汉朝廷可以不追究。你们可以不相信别人,但我刘虞可是个讲信用的人,你们可以信得过我;另一边呢,他加大了对张举和张纯的追捕力度,四处贴告示悬赏,打算用广大百姓的力量把他们给揪出来。

之后,张举和张纯被他们的手下王政给宰了,脑袋还被送给了刘虞。在刘虞的感召下,乌桓人决定投降,重新做汉朝的老百姓。

在那段时间里,硬汉公孙瓒和乌桓人一直斗得不可开交,公孙瓒还差点在辽东丢了性命。等他狼狈地从辽东逃回来后,却发现新上任的头儿刘虞竟然和他超级讨厌的乌桓人搞起了和平谈判,这让他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一气之下,他还派人把乌桓派来的和谈使者给杀了。没想到刘虞大人有大量,事后居然原谅了公孙瓒的鲁莽行为,还封他做了个侯爷,他的部队也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刘虞因为平定叛乱立了大功,汉灵帝就提拔他做了太尉,而且特别地,这次升官还没让他交那些给朝廷和宦官的好处费。

后来,刘虞到了幽州,一门心思搞经济发展。他鼓励百姓多种地,要求官员保持廉洁,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常穿着旧衣服去办公,吃的午饭也简单,就一道菜搞定。还有啊,他也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妥善安置流离失所的老百姓。这样一来,幽州渐渐地又变得有活力了。

之后,有名的大导演袁绍看中了刘虞那张帅气的脸,想请他来演《权力游戏》第二部的男主角,还想让他在剧中称帝或者自己掌权。这事儿让刘虞心里挺不痛快,心想:咱们老刘家的东汉公司虽说现在有点难关,你们这些地方头目也太急着想把我们挤兑出去了吧?再说了,我可是老刘家的正宗后代,你让我去给你们那些不干不净的事儿当门面,这也太让人难受了。

结果,公孙瓒发现冀州的好处全让袁绍一个人占了,气得他火冒三丈,决定跟袁绍干一架。出人意料的是,平时总喊和平第一的刘虞非但没拦着,还忙着给公孙瓒准备粮草物资。虽说我不赞成随便动武,但要是打袁绍那个家伙,刘虞我可是举双手赞成。

但刘虞和公孙瓒没想到,袁绍不光擅长玩弄权术、谈情说爱,打打杀杀、武斗比拼也是他的强项。公孙瓒和袁绍斗了一年多,最终还是败了,没办法,只好顺水推舟,跟袁绍讲和联姻了。

刘虞现在看公孙瓒越来越不顺眼了,以前还觉得你只是性格急躁点,但做事还算靠谱,现在看来,你纯粹是脾气大,干啥都不行。回想起公孙瓒以前的所作所为,刘虞对他的不满越积越多。于是,他开始悄悄地拉起自己的队伍,并且减少了给公孙瓒的军事物资。

说说公孙瓒这家伙,咱们之前聊过他不少次了。这家伙脾气倔得像头驴,你对他客气点,他可能还给你点面子;你要是对他硬来,他立马跟你对着干。刘虞不给他物资,他就四处去掠夺;刘虞对他表示不满,他干脆就不认刘虞这个上司了。跟袁绍和解后,他自己动手在蓟城东南建了个小据点,连日常的报到都不去了。刘虞多次邀请他去参加会议,他直接装病,给拒绝了。

这样一来,东汉的老实人刘虞可真是吃了个大亏,心里气得不行,这简直就是没把我当回事嘛!要是大家都像公孙瓒那样不听指挥,那我这幽州还怎么治理得了呢?于是,他决定给大伙儿点颜色瞧瞧,先把公孙瓒给解决了。

但是,当刘虞打算对付公孙瓒时,他太心急喊出了口号,结果计划提前走漏了风声。等到包围公孙瓒占据的小城时,刘虞又心软了,担心伤到城里的老百姓和他们的东西,不肯用火烧城,结果公孙瓒趁机放火跑了。公孙瓒一跑,刘虞又乱了阵脚,没去追赶,反而跑到居庸关等着被擒。结果公孙瓒不仅抓住了刘虞全家,还假借朝廷之命把他们全杀了。

从刘虞这辈子来看,他可以说是个治理国家的好手,为人老实厚道,办事稳稳当当,不是那种阴险狡诈、斗来斗去的政治家。要是他活在太平年月,肯定能留下好名声。可惜啊,他偏偏活在了一个乱世,规矩都不讲了,到处都是靠拳头和暴力来争地盘,野蛮又凶狠,结果不小心就把他给害了。

咱们聊过公孙瓒这家伙了,他小时候过得不太顺心,所以总觉得周围的人和社会都不可靠,跟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有点像。他谁也不信,就信自己那双拳头;他也不懂得尊敬别人,谁拳头比他大他就服谁,不然就到处闯祸。像这种人,除非被关起来,不然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更别想着他自己能突然懂事了。

刘虞和公孙瓒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人,刘虞像个温文尔雅的文人,公孙瓒则像是个凶猛粗鲁的武夫。这俩人本不该有啥交集,可老天爷偏偏把他们凑到了一块儿,结果最后都落得个不好的下场。

【刘虞和公孙瓒的矛盾分析】

刘虞和公孙瓒这对组合,说起来挺有意思,他们既是有点不对付的伙伴,也是互相能帮上忙的搭档。就拿对待北方少数民族这事儿来说,刘虞心慈手软,全靠公孙瓒在后面舞刀弄枪撑腰;在处理国家民族这些大事时,光做好人可不行。反过来,公孙瓒天天四处树敌,到处挑衅,要是没了刘虞在后面给他掏腰包,他也玩不转。

可是,他们怎么就走着走着就远了呢?他们之间到底有啥解不开的疙瘩?到底谁对谁错呢?说到底,公孙瓒的过错要大一些,他活得也太随意了。

刘虞和公孙瓒的首次不和是在刘虞刚当上幽州老大那会儿,正好碰上公孙瓒在辽东吃了大亏,差点回不来。刘虞作为幽州的老大,啥事儿都得管,他用恩威并施的办法摆平了幽州的土匪问题,这本无可厚非。但公孙瓒呢,觉得自己在辽东吃了大亏,咽不下这口气,不想和解。心里有意见,你可以跟老大说啊,商量商量嘛!可他倒好,一边领着老大的奖励(封了侯,升了官),一边又背着老大把乌桓的使者给杀了,这不是明摆着跟老大的和解计划唱反调嘛!这不是直接让老大难堪嘛!

但话说回来,刘虞这位上司还是挺大度的,没对公孙瓒怎么样。要是换个别的领导,见你公孙瓒这么不懂事,早就偷偷计划着怎么收拾你了。一个这么不尊重上级的粗鲁家伙,哪还会让你掌握大权啊?

刘虞和公孙瓒第二次闹别扭是在董卓把朝廷搞得一团糟那会儿。汉献帝悄悄让他在京城当侍中的儿子刘和给刘虞带信,想让刘虞派兵来救他。可刘和走到南阳时,被袁术那小子给扣下了,袁术还另派人送信给刘虞,让他发兵。公孙瓒瞧出袁术没那么简单,就死活不同意发兵。但刘虞心里挂着汉朝和自己的儿子,最后还是派了几千骑兵去南阳。结果呢,这几千骑兵全让袁术给私吞了。你猜是谁在背后给袁术出的主意?就是公孙瓒,他劝刘虞不成,就来这一手。你看,公孙瓒这人就这样,谁不听他的,他就想给谁好看。

之后,刘和继续往北走,可到了冀州就被袁绍给逮住了。袁绍心里盘算着,要是自己和幽州那边打起架来不占优势,还能拿刘和当个挡箭牌呢。不过袁绍这想法多余了,他其实是有点不自信。没想到他不仅挡住了幽州的进攻,还把公孙瓒打得连连后退。

刘虞看到公孙瓒明显处于下风,就劝他说:“公孙瓒啊,你看你打不过袁绍,就别跟他硬碰硬了嘛,这不是明摆着吃亏嘛,难道你还嫌钱多吗?”但公孙瓒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一听这话就火了:“凭什么你说不打就不打?我就要打,你能拿我怎样?”说着,公孙瓒还多次不听刘虞的指挥,甚至抢老百姓的东西来加餐,连刘虞跟北方民族搞友好活动的物资,他也照样抢。这样一来,刘虞当然越来越看他不顺眼了。

刘虞和公孙瓒的第三次大别扭发生在公孙瓒和袁绍开打的时候。这家伙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突然觉得自己成了老大,随手就把青州、兖州、冀州这些大官的帽子给手下小弟们戴上了。且不说他们认不认这官,关键是公孙瓒你这做法不行啊,你又不是幽州的老大刘虞,你没这权力啊。就算你在幽州觉得自己挺牛,想给手下封官,你也得列个名单,去刘虞那儿报备一下吧?

公孙瓒这家伙,居然胆敢插手刘虞管人的事儿,这在哪个年代的职场都是撞枪口上了。刘虞呢,为了整体情况考虑,没公开说公孙瓒啥坏话。但他心里有多不满,想想都知道。公孙瓒啊公孙瓒,你随便给人封刺史,你得是多大的官儿啊?至少得是幽州牧吧!那你都成了幽州牧,我刘虞算哪根葱啊?瞧瞧,公孙瓒这不是在瞎折腾嘛!

刘虞和公孙瓒的第四次大冲突发生在公孙瓒和袁绍讲和后,他实际上是自己单干了。回到幽州,他既不去找刘虞报到,也不让手下军队回归原部队,而是在蓟城东南边自己建了个小城,躲在里面当起了小霸王。刘虞叫他来开会、处理工作,他一概不理,连在家办公这种场面话都不愿应付。总之,他就是赖在小城里不出来,随你怎么办。

这样的员工,哪位上司能忍受呢?就连没脾气的泥人也有三分硬气,难怪刘虞最后忍无可忍,铁了心要收拾掉幽州的这个霸王公孙瓒。刘虞手下的程绪想出来劝和,结果被刘虞毫不留情地杀了,以此表明决心。这大概是刘虞这辈子最狠心的一次了,其实都是公孙瓒给逼的。

上面提到的刘虞和公孙瓒那三次大冲突,说到底还是因为俩人的观念、脾气、想法和品行不太一样。刘虞呢,一心想的是建设和和平;公孙瓒呢,偏偏就爱搞破坏、挑起战争。为啥会这样呢?有的人啊,就是不喜欢也不适应安稳的日子,因为那些“条条框框”对他们来说太束缚了,他们更喜欢趁火打劫。公孙瓒就是这样的人,要是天下太平,他这种好斗的武将哪有机会出头啊,只有在乱世里拼命闯荡,他们才能觉得有奔头和刺激。

那么,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不和,到底是谁更有道理呢?前面咱们也聊过了,公孙瓒的问题可能更大些。虽然有人觉得,乱世里头没有公孙瓒这种强硬派,啥进步和安宁都是空谈,但咱们得清楚,毁坏是为了重建,打仗是为了换来和平,刘虞那种以老百姓生活为重的想法,其实挺有道理的。

比如说,公孙瓒这人就是典型的“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他就像公司的销售经理,天天喊着要豁出去占领新市场、拉新客户,却根本不顾这样做会给公司财务带来多大压力。幽州在没设州牧前,每年还得靠冀州、青州这些“兄弟部门”支援两亿军费,才勉强维持财政不垮。但后来,幽州被刘虞个人接管了,朝廷也不再管,天下又大乱,谁还愿意掏钱帮你?指望被袁绍抢走的冀州吗?还是那片被公孙瓒和袁绍打得稀巴烂的青州?刘虞上任后,也不想着怎么发展经济,那他能怎么办呢?军队没钱养,百姓也没钱养,于是军队就开始抢百姓的,百姓没活路了,就只能家破人亡,变成流民,加入黄巾军到处造反。然后军队吃饱了,就去镇压起义,流民军又到处乱跑……这种恶性循环,想想都吓人。

其实,公孙瓒头一回胡闹,私自把乌桓的使者给杀了那会儿,刘虞就该好好收拾收拾他了。可刘虞这人太心慈手软,他觉得公孙瓒虽然粗鲁,但好歹也是个勇猛的家伙,要是调教好了,以后能帮自己不少忙。可刘虞哪里知道,公孙瓒是那种“打死也不认错,总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他”的人。这种人啊,除非快死了,否则是不会觉悟的。不信你瞅瞅公孙瓒和袁绍闹翻那会儿,他把袁绍贬得一无是处;可到了他自己要在易楼自尽前,却说袁绍用兵出神入化,夸得跟神仙似的。

刘虞觉得我能忍气吞声,公孙瓒却觉得我做得对,他们俩在想法上根本对不上!刘虞啊,你说你能忍,那要是有人把你踩到泥里,你还能继续忍吗?使劲欺负你,你也能忍?要了你全家人的命,你还能忍不?公孙瓒,你说你没做错,老跟上司对着干,这还没错?超出你的权限去管事,这也没错?不听上司的话到处乱来,这还没错?

说实在的,公孙瓒挺走运的,就因为他碰上个实在的刘虞,才敢这么放肆。要是让他去袁绍、曹操那些人手下混,保管他后悔得要命,这可不是说袁绍、曹操他们有多厉害。

【刘虞制约公孙瓒的对策分析】

现在职场里,像公孙瓒那样性格的人也不少。碰到那些爱顶撞上司、不听指挥、依仗权势欺负人、霸道无理的下属,咱们到底该咋跟他们打交道、较量,或者直接管管呢?

刘虞本该在公孙瓒从辽北狼狈逃回时,好好教训他一顿,那是收拾他的大好时机。刘虞该先狠狠批评公孙瓒一番,然后再认可他的辛苦付出和能力,随便给个官位哄哄他,同时给他指条明路。对付这种傲慢的人,得先灭灭他的威风,挫挫他的锐气,让他知道自己并不是天下无敌。我就拿你打败仗这事儿说说,好让你清楚,大家的眼睛可亮着呢,别太得意忘形了。

你是头儿有啥好怕的?说错了道个歉不就得了!要是看到公孙瓒脸色不对,赶紧换个话题就好啦!

反正,像公孙瓒这种人,你一上来就猛夸他,他肯定得上天,连自家老爹老妈都不认得了。要真想管好一个人,首先得把他的傲气给打压下去,把他的骄傲劲儿给收一收,这样用起来才踏实,也才能用得久。

就算这次机会没了也没啥大不了的,等公孙瓒私自把乌桓的使者给杀了,刘虞其实也不该装作没看见。手下人都敢这么明目张胆地违抗你的大计划了,你还能不管不顾?你的心也太宽了吧!碰到这种事,怎么着也得给他点颜色瞧瞧,好好训斥一顿,再减工资、降职位、削权力,这些办法都可以一起上,具体怎么做就看你自己了。要是你还想留着他,就别太过火;要是不想用了,那就直接处理掉算了。

别怕他会因为急了就豁出去公开反抗,反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你只要别对他太狠,一下子逼得太紧,他是不敢反抗的,而且真反抗了也没几个人会站他那边!为啥呢?因为没触及到大家自己的大利益,谁会没事找事,跟领导撕破脸,甚至闹到辞职的地步啊!

后来,公孙瓒不顾刘虞,偷偷跟袁术、陶谦联手,还自己乱封官职。这时候,刘虞已经不太好管他了,因为公孙瓒势力大了,还正跟袁绍斗得紧。这时候去惹公孙瓒,肯定不是好办法。所以,刘虞决定悄悄增强自己的力量,同时不再给公孙瓒提供支援,还利用公孙瓒欺负百姓的事情说他坏话,打算找个机会彻底解决掉公孙瓒,这主意挺不错的。

可是,刘虞到底哪儿没做好呢?就是因为他心慈手软,不够决绝。想除掉公孙瓒,干嘛非得大张旗鼓,让全世界都知道?直接派个小分队进城抓人不就完了吗?或许公孙瓒会阻拦?那偷偷派支精英部队去突袭呢?要么干脆用人海战术加上火攻?你还在担心城里百姓的财产和安全,公孙瓒他会管这些吗?

你要是不果断地对付敌人,等他们回过神来,就会使劲儿对付你,这简直就是斗争中的老道理了。可刘虞这个人太厚道,老是错过好机会。

当然,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机会和招数,要是公孙瓒落到了像袁绍、曹操那样的厉害人物手里,他们还有一堆法子能让公孙瓒迅速垮掉。比如说,公孙瓒你不是老爱跟乌桓人打交道嘛,那就派你去打乌桓,断了你的粮草,再跟乌桓勾结好,让你在辽东自生自灭(利用别人除掉你);再比如,你不是打不过袁绍吗?就让你去跟袁绍硬碰硬,然后在你后面捅刀子(断你后援)……

上面提到的那些大多是小把戏,不怎么光彩,所以就不多赘述了。不过,大家得记住,做管理的人,得既会温柔以待,也得能严厉处置,既要有颗善良的心,也得有果断的手段。

最后我得说清楚,大家看了这篇文章后,可别片面地理解成,一碰到不听话的下属就得狠狠收拾他们。

其实,好的职场管理方法不是这样的。你得瞧瞧,这人问题大不大?破坏性有多强?造成的影响是不是很坏?他是不是一时冲动?还有没有挽回的余地,能不能教育好?处理了他,会不会给整个团队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你得从这些头疼的事情里,找个最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直接一票否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蒋... 1949年,国民党在与中国共产党激烈的战争中屡屡失利,形势愈发严峻,败退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为了做好应...
原创 此... 在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帝王中,朱元璋无疑是最为特别的一位。他的特殊不仅仅因为其出身低微,早年曾沦为乞丐和...
原创 钟...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个在此次新冠疫情里拯救中国于水火的英雄男人,大部分人只知道他在86岁高龄还...
原创 福... 大家都知道,青花瓷自古以来都是中国对外贸易之中十分重要的对外出口货物,不过,由于福建沿海一带暗礁众多...
为什么自古以来我们对“石榴”情... 全文共2073字 | 阅读需5分钟 从古至今,有一种水果备受中国人喜爱,它就是——石榴。 石榴原产于...
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 文明探源|从“六大”到“十大”,“双入选”项目背后的文化密码 作为中国考古界极具学术价值的两项年度...
原创 田... 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之一,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比如纪晓岚、和珅等,这些人物常常出现...
原创 风... 清朝末期,中国的边疆形势极为复杂,面临着来自俄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多国的威胁。俄国的扩张使其逼近中...
原创 李... 隋末农民起义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其子杨广登基,是为隋炀帝,杨广是有名的暴君,好大喜功,穷...
“湖南大学”为何是我国唯一一所... 全文共2231字 | 阅读需5分钟 提到历史久远的高校,很多朋友都能想到北大、清华等百年高校。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