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是1918年5月的一天,在上海的一幢美式洋楼里,宋霭龄三姐妹和家人,围着昏迷在床的父亲,陷入悲痛之中。
床上的病人却异于众人的悲痛,用微弱的力气,愉快地诵咏着至死不忘的一句名言,显得那么虔诚,那么满足,那么平静……
宋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宋氏三姐妹,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声名更是显赫无比。
然而,历史的洪流似乎有点淡忘了一个人,那就是缔造这一伟大家族的宋氏之父-宋耀如。
事实上,宋耀如不仅为中国缔造了一个功绩斐然的大家族,而且还在孙中山的民主共和的革命道路上,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也许有人不信,孙中山的政治主张能由最初的“推翻清政府,还我汉族河山”,到“民族、民权、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宋耀如思想的影响。
孙宋第一次见面畅谈的时候,孙中山提出“推翻清政府,还我汉族河山”,宋耀如就反问了一句“然后呢?再拥一个皇帝吗?”
宋耀如紧接着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已经从根上烂透了,要想从根本上救中国,必须把皇帝赶下台,建立民主制度,让人民自己做主。
也就是他说的“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制度”。
孙中山试图上书李鸿章,遭遇失败后,也认识到改良道路行不通,于是下决心由“改良”转为革命“改制”。
当孙中山和陆皓东再次见到宋耀如的时候,孙中山笑着打趣说,我们都被查理(宋耀如的英文名)拉进了他的“三民主义”。
可见,中国的“三民主义”,初始来源离不开宋耀如。
二
那么,到底是哪一句话让宋耀如至死不忘,从而奠定了中国的“三民主义”呢?
那是宋耀如在美国,一次机遇巧合读到的一句话。
宋耀如本不姓宋,幼时过继给在美国做生意的宋姓亲戚做儿子,改姓宋,被带到美国波斯顿。
十四岁那年,为了躲婚,宋耀如悄悄躲到一艘美国缉私船的底仓,被好心的船长收留,做了一名杂役。
在船长的工作室里,宋耀如从一本叫《葛底斯堡的演说》上看到了美国总统林肯的一句话:来自于人民,受人民监督,服务于人民。
意思是说,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就得受人民的监督,最终为人民服务。
宋耀如反复诵读着这句话,幼小的心灵虽然不太理解其中的道理,但却一直记在心里。
后来离开缉私船,受美国将军卡尔的帮助,又进教会学校学习。
在卡尔的书架上,宋耀如再次看到《葛底斯堡的演说》。
此时的宋耀如已经长大,对社会,对人性有了自己的认知,对林肯的那句名言开始信奉不疑。
三
从教会学校毕业,宋耀如回到上海从事传教工作。
亲眼目睹了中国封建专治的腐朽,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也体会了列强对贫弱的中国主权的侵吞。
此时的宋耀如,用陆皓东的话说,已经是林肯的铁杆追随者了。
宋耀如希望在自己的国家,能出现一个中国林肯,领导人民,解放人民。
在和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指点江山的时候,宋耀如多次提到林肯的名言:来自于人民,受人民监督,服务于人民。
宋耀如说,如果能找到中国的林肯,他一定会倾其所有的帮助他。
在陆皓东的引见下,宋耀如认识了孙中山,英雄相惜,一见如故。
两个人就如何救中国,展开了慷慨激昂的畅谈,宋耀如再次提到了林肯的名言:来自于人民,受人民监督,服务于人民。
在和孙文的接触中,宋耀如认定孙文就是中国的林肯。
几经改良的失败,孙中山也开始对林肯的政治主张有了兴趣,他说,中国得有自己的“三民主义”,也就是后来的:民族,民权,民生。
宋耀如也果真不计名利,在革命党人一次次的起义中,一如既往地竭尽全力筹备资金相助。
坎坷的革命道路上,有鲜血,有牺牲,有缺钱少枪的煎熬。
宋耀如为了帮助孙中山,用自己的实业股份做抵押,贷款资助革命党人买枪买弹药。
最感人的一次是,宋耀如远赴美国,为革命到处游说,最后筹款一百万。
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当众说:“没有耀如兄,就没有孙文的今天。”
在弥留之际,宋耀如拉着孙中山的手,用英文吃力地诵咏着:来自于人民,受人民监督,服务于人民。
这是一个倾其一生,服务于民的社会英模,最后一次诵咏自己的信仰……
为了这个信仰,宋耀如以中国早期实业家的身份,倾其毕生精力,鼎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他是中国革命党人,在共和路上的坚实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