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进士选官、授官的议题,御史们曾撰写过许多文章。在整理史料笔记时,笔者发现仍有许多细节未曾讲解清楚。因此,觉得有必要再次提起此话题,花些篇幅深入探讨,相信这样可以为读者带来一些新的见解和认知。
大多数人对于清代进士选官的情况都有一个基本印象:一甲三名直接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状元)和编修(榜眼、探花),二甲、三甲进士需要通过朝考,合格者方能进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三年,成为庶吉士;剩余的进士则会被授予各部主事,或被派遣至外省担任知县。这个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尤其是一甲三名直接被授予翰林院的做法,也成了清代的固定程序,几乎贯穿了整个清朝。
然而,二甲、三甲进士未通过朝考的选官授职问题却要复杂得多,并非一句“内任主事,外放知县”就能简单概括的。在这其中,还有一个“候选期”的问题。
根据《大清会典》卷十一《吏部·文选司·汉缺除选》的记载,顺治年间,二甲一名至五十名进士授各部主事,五十一名至三甲十名授中书、行人、评事、博士,十一名至二十名授知州,二十一名至五十名授推官,其余则授知县。顺治时期,清朝刚刚统一中原,战事尚未完全结束,很多省份的官职仍存在空缺。因此,这一时期的进士几乎没有候选期,拿到吏部的官凭后,直接就可以上任。
顺治晚期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各省的官缺逐渐得到填补,朝廷开始停止授予知州职务,主要以知县选用为主。顺治和康熙初期,进士选官授官优势较大,实缺相对容易获得。然而,自康熙中期以来,新科进士开始面临候选期,且这一候选期迅速从一两年增加至七八年。统计显示,康熙晚期,进士的平均候选期已达8.8年。这意味着,未通过朝考的进士进入吏部候选名单后,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正式职务。
雍正二年,鉴于新科进士的候选期没有固定制度,朝廷颁布谕令,将进士分为三类:内用京官、即用知县、归班选用。内用京官主要指各部主事,若才学较平庸,则转补国子监助教、监丞等较为低级的京官职务;即用知县,则是指候选期较短,吏部会尽快填补知县职缺。然即用知县制度到嘉庆时期失去了原本的优势,知县一职在地方上还需经过督抚的审核和决策,候选期依然很长;归班选用则意味着进士需回籍等待,无法预测何时能获得实授。
至于内用京官,授予各部主事,但这并非真正的实授。根据规定,新科进士在各衙门要先进行观政,也就是“试用”。到了雍正八年,规定进士在各部主事的“学习行走”期为三年。同样,即用知县也未必能够立即上任,依照规定,这些进士在抵达各省后,必须在布政司、按察司等地方衙门学习三年,期满后,若遇到知县缺职,方可被委任试用,严格遵循这一制度。
雍正是一位改革派皇帝,他上任后不久就大力推行新政,以怡亲王允祥为首开展全国范围的清查。许多地方官因涉及钱粮亏空被革职或治罪,造成了大量的官职空缺。正因如此,雍正时期,外放的进士能够很快填补知县缺职,其候选期明显缩短。数据显示,雍正时期进士的候选期最短,平均不到五年,远低于康熙晚期的8.8年和乾隆时期的9.1年。
进士外放为知县,除了“试用”期外,是否能够正式任职,还需依赖督抚的“保举题补”。实际上,这种保举题补现象在清代十分普遍,尤其是那些专业性强或特别的职务,如难治的州县、涉及水利工程的知县等,都需要得到督抚的保举。因为督抚更了解地方的实际需要,能够精准选任,而吏部选出的进士,未必能够胜任。因此,保举题补成为了常见的选官方式。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大部分进士的实授官职都经历了漫长的候补期。这个问题难以避免,主要是因为朝廷的官缺有限,无法及时填补,自然也就没有更多职位待补。
进士一旦进入候选期,是否只能被动等待?答案是否定的。在制度层面,候补进士进入吏部铨选程序时,会按照殿试成绩排定先后。简单来说,二甲进士的优先级高于三甲进士,而二甲中的名次靠前者又优于名次靠后的。这意味着,殿试的成绩直接影响着进士的仕途。
当然,三甲进士若想获得优先考虑,也不是没有办法。通过朝臣或督抚的保举,他们同样可以获得实授。实际上,很多候选进士会通过各种关系争取保举,以加快获得实职的机会。
此外,那些家境较为富裕的进士,还可以通过捐款获得一些特权,比如捐一个“本班前用”或“遇缺先用”的资格。这样,他们就能更容易获得实授。例如,光绪年间的进士刘毓敏,花费500两银子捐了一个“本班前用”的资格,结果在咸丰元年便顺利获得歙县知县一职,候选期仅为一年。而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汪赞纶则通过捐款800两银子,获得了“遇缺先用”的资格,四年后便被任命为安徽泾县知县。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但前提条件是进士必须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
此外,在一些特殊时期,进士的选官、授官过程也会较为迅速。例如太平天国时期,许多候选进士被临时派遣执行差事,或参与军事,或从事洋务工作,最终通过军功和督抚的保举,迅速获得知县、知州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