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去世,为什么霍去病的死记载为卒,而霍光却用的是薨? 《史记》中,记载霍去病去世时写道: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意思是霍去病在元狩六年去世。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汉书》中则记载霍光去世的词句: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这里使用了薨字。 一般来说,死者的称呼有一定的区分。天子的去世叫做崩,诸侯的死叫薨,士大夫通常叫卒,读书人的死称不禄,而普通百姓去世则直接称死。霍去病当时担任的是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光则是大司马、大将军,两人虽然都是外戚,权力极大,但都不属于诸侯王级别。因此,从理论上来说,霍光的死也应使用卒,那么为何霍去病死时用卒,而霍光却用薨呢?
霍去病曾因杀李敢而惹起争议,司马迁在记载霍去病时,也多少带入了个人情感。 飞将军李广一生征战,最大的遗憾便是未能封侯。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年迈的李广请求参战,汉武帝起初不同意,但在李广多次恳求下,才允许他领军出征。李广虽然有封侯的心愿,但运气一直不好。一次,在茫茫沙漠中迷失了方向,当汉军找到了李广时,战斗已经结束。李广难以接受失败的事实,在卫青帐前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李广的儿子李敢,心生怨恨,认为父亲的死是卫青的责任,一次趁卫青不备,伤了他一刀,但卫青宽容并未追究。 然而,霍去病得知李敢此事后,不容忍此类行为。一次,在狩猎时,霍去病当场射杀了李敢,虽然事情发生在汉武帝面前,但皇帝并未追究,只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由此可见,霍去病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极高,连杀人事件都能不追究。 司马迁在《史记·李广列传》中描写了李广的英勇与悲情,却在《佞幸传》中提到了霍去病。霍去病尽管战功卓著,但与李广的关系也较为复杂。对于李陵,司马迁给出了较为宽容的评价。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在公元前99年,李陵带领五千兵力出征匈奴,遭遇八万匈奴骑兵。尽管李陵作出了巨大努力,甚至击败了匈奴近两万人,最终还是寡不敌众投降。汉武帝未做深入调查,便决定处决李陵全家。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这让他陷入了困境。汉武帝对李陵的投降深感愤怒,于是将司马迁判为死刑。由于司马迁没有足够的财富,他选择了接受腐刑。可以想见,司马迁对这种不公的待遇内心充满了怨恨,而霍去病因杀李敢的事,也未必能完全免除司马迁心中的偏见。因此,霍去病的死在史书中被写作卒,也不无道理。 与此同时,公元前91年,正值巫蛊之祸的高潮。巫蛊之术,指的是通过人偶诅咒他人,这种做法在宫中蔓延,引发了广泛的政治风波。丞相公孙贺的妻子卫君孺,作为卫子夫的姐姐,涉入了这一事件。公孙贺的儿子因贪污被捕,随后引发了公孙贺一家的覆灭,卫青的长子卫伉也在这场灾难中丧命。 此后,江充因与太子刘据有过间隙,通过诬陷太子刘据行巫蛊之术,最终导致刘据自杀。卫子夫也在政治风波中自杀,卫家外戚的势力彻底崩塌。霍去病与卫青的亲密关系使得霍家也因此遭殃,霍去病被牵连其中。 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正处于卫家权势衰落的敏感时期。因此,他可能为了避免牵涉其中,将霍去病的死写作卒,以示避嫌。 但在《汉书》写作时,霍光的名声已大为恢复。霍光辅佐汉昭帝刘弗陵,废除昌邑王刘贺,帮助汉宣帝刘病已稳固政权,霍家因此再次崛起。尽管霍家后来犯下许多过错,但霍光的功绩也不容忽视。在班固的《汉书》中,霍光的名誉得到了恢复,称其死为薨,表达了对霍光的尊敬与肯定。因此,史书中的用词差异,除了反映个人偏见、历史背景的不同外,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物的立场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