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变迁(上):匈奴、乌桓、鲜卑
创始人
2025-09-04 06:32:30
0

自古以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发展变迁,或角逐中原,或西迁欧亚,不断影响着中国以及欧亚历史的发展格局。

01蒙古高原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主要生存在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的位置

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界为萨彦岭、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为阴山山脉。

从现在来看,具体包括了蒙古国全部,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与外贝加尔边疆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

蒙古高原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西北多山地,东南为大漠,中部和东部是草原。

大漠将蒙古高原一分为二,历史上,大漠以北称“漠北”,大漠以南称“漠南”,“漠南”相对于“漠北”来说,气候更加温暖,且与中原接壤。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曾在蒙古高原上生存,“时大时小,别散分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其中的一些部落联盟逐步发展壮大,统一了其他部落,在蒙古高原上建立了政权,然后,这些以游牧为主的国家便南下挑战中原地区的农耕王朝。

02匈奴与东胡

匈奴是历史记载的‌蒙古高原最早的游牧民族。

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王会篇》、《山海经·海内南经》、《战国策·燕策三》。

远古时代,唐尧虞舜时,匈奴称“山戎”,也称“荤粥(xūn yù)”,夏称“淳维”,商称“鬼方”,周称“猃狁(xiǎn yǔn)”,汉称“匈奴”。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匈奴的先祖是夏朝王族的后代,名叫淳维。

西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夏朝衰落之后,夏王的后裔逐渐迁徙到蒙古高原漠北的阴山,形成“匈奴”。

还有一部分匈奴人继续向东,迁徙到漠北以东的地区,形成了“东胡”。

当时的蒙古高原上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匈奴”和“东胡”是漠北最大的部落联盟。

此外,在漠南贝加尔湖附近,还有一个较大的部落,称为“敕勒”。

战国时期,匈奴和东胡常常会南下侵扰中原地区,抢掠生活物资。

为此,与其接壤的赵国和燕国都修筑了长城抵御。

赵燕两国的位置地图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是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击匈奴,将匈奴逐出河套地区,匈奴十余年不敢再犯。

西汉初年的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蒙恬北筑长城而守籓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秦末汉初,匈奴冒顿单于打败了东北的东胡,漠南的敕勒,征服了整个蒙古高原,建立了匈奴汗国。

这时,中原已经进入西汉时期,匈奴屡次进犯中原,并控制了西域,由此开始了130余年的“汉匈战争”。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大大增强,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开始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西汉最终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实力大减。

西汉时期形势图

汉宣帝时,匈奴内部争夺王位发生分裂,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带领部分匈奴部落南迁到了长城一带。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长安朝贡汉朝天子,并自请为婿,汉元帝遂将宫女王昭君赐之。

呼韩邪死后,其后裔遵从他的遗嘱,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达30多年,直到王莽篡汉为止。

王莽建新朝后,企图用武力树立威信,激起了匈奴的不满,战火再起。

03南北匈奴

到了东汉时期,公元48年,匈奴国内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匈奴内乱,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

南匈奴归附了东汉王朝,入塞居住,缓慢内迁,与汉人杂居,逐步向定居和农耕生活过渡。

其中,匈奴中的敕勒人南迁进入中原后,被中原人称为“丁零”。

“丁零”是我国北方的古代民族,之后称“铁勒”、“高车”、“狄历”、“丁灵”的,都属这一支。

北匈奴则入侵中原,屡次被东汉打败,实力大不如前,开始走向没落。

04乌桓

当初,东胡被匈奴击败,大部分人沦为匈奴的奴隶。

有一支南下迁移,退到乌桓山,以山为名,称“乌桓族”,依附了汉朝。

乌桓山是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境内的山脉,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南端。

汉武帝将乌桓分成若干部落,设置护乌桓校尉管辖,因此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东汉末期,乌桓的最后一任单于蹋顿在白狼山之战中被曹操的大将张辽斩杀。

乌桓自此散落,分别被汉、鲜卑等同化。

05鲜卑

东胡分裂出乌桓以外,还有一支退居到了鲜卑山,以山为名,称“鲜卑族”。

鲜卑山是位于内蒙古根河市阿龙山镇东北30千米处的奥克里堆山,是中国下雪时间最早、融化最晚的死火山,酷似日本的富士山,也称中国的富士山。

鲜卑最初没有依附汉朝,而是跟随匈奴一起侵扰中原边境,匈奴分裂之后,鲜卑逐渐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公元87年,鲜卑大破北匈奴,杀死了北匈奴单于,导致北匈奴大乱。

东汉乘此时机,联合南匈奴,彻底击溃了北匈奴。

06北匈奴西迁

北匈奴余部或归附汉朝,融入汉人;或归附了鲜卑。

其余大部分北匈奴人则离开故地走上西迁之路,途经西域、中亚向欧洲一路迁徙,间接改变了之后欧洲的历史格局。

北匈奴西迁

三百年后,欧洲东部出现了一支游牧民族,称为“匈人”。

他们入侵东、西罗马帝国,并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匈人帝国”,也称“匈奴帝国”。

欧洲的匈奴帝国

匈人的出现,与北匈奴西迁300年后在时间上完全吻合,因此被认为其先祖很可能是西迁的北匈奴人。

07五胡乱华

公元91年,鲜卑依附西汉,并吞并匈奴余部,占据了蒙古高原。

汉和帝设立鲜卑大都护来管理鲜卑各部,同时设丞辅佐,视作汉之郡县。

此后,鲜卑不断发展,逐渐强盛,并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等各部。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打破前朝西汉边民严禁内迁的铁律,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中国西部和北部边疆的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以便监控外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

东汉时期的形势图

到了三国时期,战乱不断,中原人口剧减,魏晋时期更是不断地招抚外族内迁。

当时内迁的外族中,主要包括有北方的匈奴、鲜卑、羯,西北的氐、羌,史称“五胡”。

羯族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匈奴强大时,是匈奴的奴隶军队;
羌人来自先秦是的西戎,是中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现在依旧有羌族;
氐族来自先秦是的西戎,居住在中国西北部,不是游牧民族,是我国历史上的农耕少数民族。

西晋时,北方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外族与汉族杂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

西晋初年形势图

到了西晋末年,关陇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数倍于汉族的人口。

当时外族多为汉人贵族的奴婢或佃客,而西晋政府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外族的强烈反抗,“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首的五胡乱华,中原四分五裂,汉族政权南下。

08北魏

北方成了各族人民的天下,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

而鲜卑各部落更是在北方掀起了建国高潮,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等国家。

439年,由拓跋部鲜卑建立的北魏最终脱颖而出,统一了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

之后,北魏的第七位皇帝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史称“太和改制”,促进了胡汉融合,也为后来隋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鲜卑在中原建国,这时,蒙古高原上又有一个游牧民族悄然崛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袁... 袁崇焕处决毛文龙的经过,堪称令人难以置信。毛文龙不仅是朝廷的高层官员,而且还是一品大员。按照常规,若...
原创 清...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王爷——爱新觉罗·文葵的故事。 提...
原创 秦... 自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古代帝王陵墓被人们陆续发现并着手进行保护与发掘,这些考古活动使我们得以窥见不同...
原创 中... 中国的疆域核心常被称为“华夏”“内地”“汉地”等,作为中国农耕民族的发源地,这片土地自古便是中国历史...
原创 汉... 汉世祖刘秀曾利用郭圣通,世人不称负心汉,只因手段高明 东汉在历史上其实也被称为后汉,刘秀这个凭实力在...
原创 秦... 秦朝末年,秦始皇驾崩后,天下陷入了动荡,民众疾苦,局势一片混乱。首先,权臣赵高迫使李斯辅佐,立胡亥为...
原创 原... 三国鼎立时期,群雄争霸,人才辈出,三国中对于人物的描述刻画的都非常形象。猛然看三国,好像对于诸葛亮、...
原创 三... 《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深受各地读者的喜爱,尤其是书中那些深具智慧的谋士们,他们的计谋和策略令无数人...
原创 三...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名著,历经数百年的传世,成为了几乎每个人都熟知的经典之作。...
原创 三... 山西,这片地理和文化交织的土地因位于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地理上,山西东部紧邻雄伟的太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