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1917年的天津街景。这一年的7月下旬至9月,华北地区连降暴雨,海河流域多条河流决堤,天津成为重灾区。市区西、南区被淹,水深达丈余(约3.3米),租界水深亦达二尺半(约0.8米),全市数十万民众流离失所。《申报》记载灾民约80万人,北洋政府拨款20万元并借外债赈灾。 照片并没有水灾迹象,应该拍摄于水灾之前。
照片中有一张像是古城楼,那是建于明永乐二年的位于天津南开区的鼓楼,楼内铁钟重1500公斤,1952年因城建鼓楼被拆除;图片中那辆花轿马车是接新娘用的。民国初期天津人的婚礼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色,既有延续千年的旧式婚礼,也受到西式婚礼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婚俗风貌。照片中有一张就是新式婚礼场面。天津开埠后,租界和教会引入教堂婚礼,仪式多在下午举行,影响部分市民选择“文明结婚”形式。西式婚礼以白纱、玫瑰、圣坛宣誓为标志,与传统“三跪九叩”形成对比,但普及程度有限,主要限于受新思潮影响的阶层。
有一张照片是街摊上的大茶壶,那是天津传统民俗工艺品“龙嘴大铜壶”,主要用于冲泡茶汤(天津特色小吃)。壶身由紫铜制成,重约9-9.5公斤,可盛水40公斤。壶嘴和壶把镶嵌铜龙,龙须末端缀红绒球,壶心设炭火炉加热。
照片中有一张是撮着鸟笼的老头。民国初期天津提笼架鸟的人群主要包括八旗子弟、文人墨客和普通市民。作为满清遗民,八旗子弟延续了满洲渔猎传统,提笼架鸟最初是实用技能(用于捕猎辅助),后逐渐演变为身份象征。他们偏好饲养百灵、画眉等鸣叫鸟类,或伯劳等捕猎鸟类,通过鸟笼展示地位。
至于天津文人,他们养鸟是为表现高雅,注重鸟笼的工艺与审美。刘氏雕刻镶嵌工艺鸟笼(和平区级非遗)等高端作品成为文人圈层的收藏品,鸟笼材质多为四川毛竹,雕刻繁复,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平民阶层以养鸟为日常娱乐,鸟笼多为木制或竹制,注重实用性。南市“三不管”等平民娱乐场所常有市民遛鸟活动,形成市井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