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分封制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国家内乱的根源,这几乎已经成为了常识。作为一位从贫民身份一路爬升至皇帝高位的朱元璋,他自然明白这一点。然而,尽管如此,他仍然决定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为王。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作出这样的决定呢?难道他不担心像汉朝的七国之乱那样,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大明王朝也会重蹈覆辙吗?
朱元璋推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其实他自己在许多场合上都已经明确表达过,最直接的理由就是为了藩屏帝室。在洪武三年的一次讲话中,他曾明确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 他说的这段话中,尤其是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这一句,可以看出他推行分封制的意图。朱元璋希望通过分封制度,能够让大明朝像周朝那样,维持更长久的国运。 然而,熟悉春秋战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周朝的中后期早已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周王朝自己更像是一个象征性存在,无法有效指挥各地的诸侯,反而眼睁睁看着各个诸侯国彼此征战。这种局面持续了数百年,最终让中国陷入了漫长的战乱之中。而这种情况,正是源于分封制带来的弊端。 朱元璋当然也清楚这些历史教训,但他对分封制的理解与常人有所不同。曾经有一次,他问太子朱标对于汉朝七国之乱的看法,朱标认为七国之乱是由于七国本身的问题。但朱元璋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他认为汉朝发生七国之乱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分封制的缺陷,而是因为当时的汉景帝过于薄情寡义,导致了诸侯的反叛。朱元璋认为,汉景帝听信了权臣晁盖的谗言,对各个诸侯国过于苛刻,动不动就剥夺他们的土地,最终逼得七国反叛。朱元璋的意思是,只要皇帝能够仁爱宽容地对待诸侯,分封制本身并不会产生问题,反而能够更好地维护帝室的安稳。 除了这种对分封制的特殊理解,朱元璋推行分封制还有其他几个原因。首先,当时北方的残余元朝势力仍然存在,且不容小觑,依然是大明朝面临的最大威胁。因此,朱元璋希望通过分封制度,让几个诸侯王负责防守北方,抵御可能的敌人。其次,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后,知道让那些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继续掌握大权是不明智的,因此,他希望通过让自己的儿子们接管这些功臣的兵权,从而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清除功臣铺平道路。此外,当时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所有权力集中在他一个人手中。尽管他亲自掌权,心里却明白如果将来皇帝年幼或智力不足,可能会被权臣操控。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朱元璋决定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为王,并赋予他们在关键时刻清君侧的权力,这样一来,就能在有需要时避免权臣专权的局面。 然而,朱元璋却没料到的是,在他去世之后,燕王朱棣正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最终推翻了他亲手扶持的皇孙朱允炆,自己登上了皇位。这一切似乎印证了那句古话:人算不如天算。 尽管朱元璋通过《皇明祖训》对各个王子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并且对一些儿子的行为屡次感到失望和痛心,但他对于分封制的信念从未动摇过。他始终认为,分封制是一种能够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