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万历年间,洪承畴、魏忠贤等人的掌权导致了清朝衰败,满清管理能力的不足不断加速着清朝的衰落。在数位皇太后的掌管下,清朝不断经历政权盘旋,十里长亭芳草凋零,皇帝婚后的红楼梦也因此而不断升温。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清朝皇太后之一——婉容,她的生平和时时处处受到的婚姻和宫廷制度束缚,以及让她身陷囹圄的宫廷生活。
婉容:新女性的代表
1844年,婉容出生在一个外线一品的蒙古旗人家庭中,父亲荣源是一位良善、有教养、受过西方思想影响的进步人士。荣源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支持并给了婉容西式教育的机会。在荣源的教导下,婉容获得了一定的新女性教育,得到了国学和西式教育的双重熏陶,让她在清朝的妇女中显得格外的优雅和自信。
清朝末期,国家支持洋务运动,清政府也一度试图通过洋务学习带动传统文化的复兴,为此向全国推广欧式教育,而婉容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在她的教育经历中,最为重要的是汉学家歐意德(JohannGustavEduardvonEichhorn)为她制订的学习计划。歐意德是一位极具声望的德国神学家,曾在中国任教多年,是实现文化交流的缔造者和先行者。他在清朝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被誉为“清朝国畫史上最伟大的汉学家和语言学家之一”。
在这一进步的背景下,婉容也有了一系列独特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经历。她是清朝最早的女性西学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清朝历史上少有的能够让人从外貌和姿态上想起“余光中小姐”的人。
婉容和溥仪的婚姻
1903年,年仅16岁的婉容被选为宣统帝妻子。溥仪不情愿和婉容结婚,但在母亲敦化的强烈催促下,他不得不娶婉容。婚后,两人之间并没有感情,相处甚至十分疏离。婉容曾在日记中记载:“我和皇上的生命力相差悬殊,虽然我偶有小桥流水之欢,却跨不过皇上心灵的障碍”。
每天御花园的漫步时光,婉容与淑妃之间暗中的敌视,溥仪渐渐对婉容失去兴趣,从而开始嫉妒她与淑妃的友谊。他实际上是淑妃爱的将官,也因此淑妃乘机对婉容处处设烦,更有事缮写巨著,论战宏欣,而弭平高阳台上的红叶雨亦蔚然成洵,让婉容彻夜难眠。
在早年夫妻感情不合的以后,溥仪变得冷漠,而当婉容在宫中的地位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时,她的情绪也开始变得消极。在婉容的日记中,她写道:“我的情况越来越糟糕。”
婉容的悲惨遭遇
婉容生活在宫中,这个过于封闭的地方,产生了一系列恶果,使她落得一场悲惨的结局。1903年,婉容成为皇后,却并没有因为这个头衔而过上尊贵的生活,相反,她被困在皇宫里面,让她的人生处于由宫廷制度束缚的处境中,进一步压抑了她的内心。在宫中,她成为了宫廷中的政治筹码和家庭工具,生了一女宝儿,如只生母鸳鸯宝,没有生出溥仪的血脉,逐渐失宠,也因此和淑妃更为深仇大恨。弑母事件后,她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也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和不公正对待。
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清朝灭亡,婉容的遭遇更加悲惨。她被剥夺了一切特权,被迫离开紫禁城。她不得不依靠一些收藏家的资助才能度过余生。1923年,婉容的女儿被暗杀,这个巨大的打击使她陷入了酗酒和鸦片以逃避痛苦的状态。1924年,婉容去世,终年80岁,归葬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王毓斌自称是婉容亲儿子的说法
近年来,对于婉容的身世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一位叫做王毓斌的老书商曾声称,在1912年婉容离开紫禁城后,她在北京生下了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就是王毓斌自己。婉容后来把这个孩子交给他照顾,这个孩子就是他的养儿子。
王毓斌的说法,一度引起了历史学家和溥仪的外甥的质疑。首先,在溥仪和婉容的婚姻中,没有生育子女。其次,在婉容生活的时期,她在紫禁城之内,出入都受到高度限制,根本没有机会生育,因此,王毓斌所说的话不被很多人认可。
结语:
婉容一生背负了太多过多的压力和限制,宫廷的束缚和政治斗争将她推向了尽头。她虽然在早年教育中体验了新女性的意识,但在封建制度和皇室家规的压制下,她的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