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以及关外的几位铁帽子王爷曾联合对雍正兵谏逼宫,试图通过“八王议政”的方式,与雍正分享皇权。然而,关于“八王议政”的历史背景实际上是清代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
首先,正史中并没有“八王议政”这个词汇,而是指“和硕贝勒共治国政”。这涉及到努尔哈赤在建立八旗后,各旗都设有旗主的情况。在努尔哈赤时期,旗主的人数并不多,主要是努尔哈赤的子侄,包括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等,其中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多尔衮等成为第一梯队的贝勒。八旗的旗主体制在皇太极时期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具体而言,关外时期的旗主贝勒共有八人,包括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这些旗主在关外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清朝的建立和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皇权始终是至高无上的,努尔哈赤提出“共治国政”的设想,实际上是出于对继承人问题的长远考虑。他希望选择一个理想的继承人,亲手教导,让其在政治上迅速成长。努尔哈赤的子嗣中,褚英、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等都是他考虑的对象。然而,褚英的鲁莽性格和多次失误使他丧失了努尔哈赤的信任,最终导致被囚禁赐死。 努尔哈赤在提出“共治国政”的设想时,其实是想让各贝勒共同议政,为继承人的选择提供一个公平的机会。然而,这种共治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由于皇太极的出色表现和代善等人的支持,他成功继任汗位。尽管“八王议政”在清代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但其持续时间较短,最终被皇太极收拾,因为这种制度容易导致权力滑坡和争斗。 在关外时期,旗主贝勒的选择和努尔哈赤对继承人的考虑体现了他对政权稳定和家族传承的重视。然而,历史的发展表明,专制时代的清朝不适合共治国政,最终还是皇权至上的格局占据主导地位。总的来说,《雍正王朝》中“八王议政”虽然是一段有趣的历史插曲,但其实际影响较小,是在清代政权过渡中的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清朝的建立和巩固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涉及到家族关系、继承问题以及政治制度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