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之时,风云变幻,各种人物粉墨登场。在此时的历史舞台上,有人指点江山,纵横天下,激荡风云,有人却尽显人格低劣的本色,成为他人的陪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本来是个小官,是历史的机遇让他走到前台。可是,他却无力救国,气节也有亏输,不过有一点强项竟使其封神,被一城百姓所敬仰。这也算是历史中的一段花絮吧。
这个人叫做张缙彦,在明朝只是一个小官,担任兵科都给事中,仅仅是正七品的芝麻绿豆官。崇祯十六年(1643年),国家的形势一天不如一天,当时的兵部尚书冯元飙见大势不妙,称病辞职。尽管他推举了史可法等人,但崇祯帝却火线提拔张缙彦,使他实现了火箭似的飞升,成为正二品的高官。
兵部尚书不好当,崇祯手下的兵部尚书更是难当。不算加挂官衔的,他任命过正儿八经的兵部尚书一共有十四个,得以善终的就是冯元飙和张缙彦。冯元飙确实有病在身,辞职后三个月就去世了,张缙彦能坐在最后的火山口上活到清朝,有赖于卓越的心理素质。
他当上兵部尚书的第二年二月,李自成便兵临北京。平日里浑浑噩噩还算有老本吃,现在就应该是他报国的时候了。崇祯皇帝都很清楚,现在只能坚守不出,并召集各地的勤王之兵来救援。但张缙彦却以祖训和军纪为借口,放弃了这项正确的政策,也错失了挽救明朝的机会。
不仅如此,张缙彦如同吃了哑药一般,面对这么紧急的军情,依旧不报、瞒报。很多人认为他早已通敌,事实上后来不少史书中也认为是张缙彦开门迎接了李自成的部队。比如《明季北略》就写道:“一云张缙彦坐正阳门,朱纯臣守齐化门,一时俱开。二臣迎门拜降,闻城中火起,顺成、齐化、东直三门,一时俱开。贼先入东直门。”
到底张缙彦是不是提前通敌,到底他是不是主动打开城门,这个事情没有定论。但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深受皇恩,被越级提拔的张缙彦立即投降。他与大学士魏藻德率百官表贺迎接,连司礼太监王德化都看不过了,骂他误国。
虽然张缙彦担任兵部尚书的时候,大明已经岌岌可危了,明亡的责任怎么也不该让他承担,但他的投降却给他加上了不光彩的污点。更可笑的是,这次投降并不是成功的。
李自成是三月攻破北京,四月清军南下,就将其赶跑。清军入关进驻北京之后,为了笼络人心,宣称是为崇祯报仇而来,并为其发丧三日。他们以讨伐李自成为借口,席卷中华。张缙彦自然非常恐惧,为了避祸,他逃到故里河南新乡。
张缙彦的表现还没有结束,我们将会看到此人无与伦比的闪躲功夫。当他听说福王朱由崧在江宁集结旧臣,企图东山再起。张缙彦就向福王说自己集结了义军,准备勤王救驾。南明小朝廷正是风雨飘摇之际,听说此事,无异于抓住了救命稻草,加封张缙彦总督河北、山西、河南军务。
然而,吹牛皮不能阻止清军的步伐。当多铎攻破河南、江南等地之后,张缙彦又逃之夭夭。这一次,他藏匿于六安州商麻山中,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大隐”的字号。
这位“大隐”没多久就被洪承畴的部下找了出来,张缙彦随即投降清朝。在清军入关的时候,大批的汉族将领投降后,都获得了高官厚禄。不过按照清廷的规定,江南平定之后再投降的,都不会获得重用。张缙彦虽然贵为明朝的兵部尚书,但因为投降太晚,也不例外。
又过了几年,张缙彦上下活动,终于开始担任布政使级的官员。但是,由于牵连了“文字狱”,他被没收家产,发配到遥远而寒冷的宁古塔。
宁古塔本来说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后来被当作发配犯人只用,常年冰封,条件相当艰苦。不过这位曾经养尊处优的大臣,却在这种地方过得有滋有味。他携带大量的图书和十名歌姬到达那里,与几名诗人交往密切,他们“朝夕相对,欢若一家”。
不仅如此,他在宁古塔附近游历,撰写了《东京》一文,对于现代人研究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写成了黑龙江第一部山水记与地名学专著《宁古塔山水记》。张缙彦与六位诗人一起,成立了“七子诗会”,这也是黑龙江历史上最早的诗社。
更令人惊奇的是,张缙彦教习当地的农人耕种庄稼,并将还将中原的蔬菜、花卉种子带到了这里,被尊为 “五谷神”。他死之后,整个宁古塔城的居民为之流泪送行。他的前半生,在战乱纷飞中宛如小丑,他的后半生,却在没有战争的宁古塔放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