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华夏历史五千年中,真正配得上“盛世”二字的,唐朝无疑是最为出色的。唐朝的历史,堪称一段传奇,抛开杨玉环之类的绝世佳人不谈,军中的传奇人物层出不穷。唐玄宗时期,更是涌现出如霍去病、卫青般的名臣猛将。遗憾的是,世人总是忽视历史的教训,理解不了“祸起萧墙”的道理,只一味地盯着“功高盖主”的表象。究竟为何如此?
开元二年,唐玄宗治下,正是一个历史转折点。这位皇帝如何评价呢?若他能早死二十年,唐朝的盛世或许会延续,而“安史之乱”的悲剧也许不会发生。唐玄宗的前半生堪称英明,这一年他与吐蕃爆发了大战,薛仁贵之后的薛讷担任了统帅。
薛讷的麾下有一员猛将王海滨,他带领唐军在敌阵中纵横捭阖,表现得非常英勇。但有一点,王海滨犯了兵家大忌。在他孤军深入敌阵时,其他援军迟迟未到,甚至有些“老油条”出于嫉恨,选择按兵不动。大家在旁边看着他如何独自拼杀,直到他英勇战死,其他唐军才趁吐蕃人没反应过来,一举大破敌军。最终,王海滨一人牺牲,唐军却大获全胜。
唐玄宗得知真相后,既为王海滨的英勇感到钦佩,又对其他将领的背后算计感到无奈。于是,他决定抚养王海滨的儿子。有人建议,应该给予王海滨儿子高官厚禄,唐玄宗却知道这些人别有用心,坚决表示:“王海滨是我朝的霍去病、卫青,我要亲自培养他的遗孤成人,等他长大后,继承父志,成为大将军。”
那时的唐玄宗依旧英明,王忠嗣成了皇宫中的一员,且成为李亨(未来的太子)的发小。王忠嗣的成长令人惊叹,他不仅武艺高强,还继承了父亲的勇猛。来到边关后,他勇敢地孤军深入,采取出其不意的战法,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边关的主将们却对王忠嗣心生疑虑,认为他过于冒险,不适合担任重要职务。三年后,王忠嗣带领七百弩骑深入吐蕃腹地,正好遇到吐蕃赞布带领精锐部队检查,形势异常危险。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且弩兵在雨中失去了优势,王忠嗣并没有选择撤退,而是通过一场突袭逆袭敌军。敌人没有应对的准备,吐蕃赞布慌乱撤退,结果数万吐蕃军被七百弩骑击溃,堆成的战利品如同一座“京观山”。
王忠嗣因此一战成名,唐玄宗大喜,亲自召回并加封他为“左金吾卫将军”。年仅28岁的王忠嗣,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天宝三年后,西北各族胡人都败于他的麾下,只剩下吐蕃仍在顽抗。王忠嗣明白,胜负的关键在于“战马”,他不惜重金买马,胡人争相将良马出售给唐军,极大增强了唐军的战斗力。
然而,王忠嗣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边关的局势,他派遣探子深入敌境,确保在敌人有异动时,唐军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王忠嗣的眼光不仅看得远,还培养了“哥舒”、“李光弼”等名将。
然而,尽管唐朝取得了不少胜利,但吐蕃依然顽强抵抗。开元二十九年,石堡城失守,唐玄宗怒不可遏,王忠嗣随即发起反攻,他一举俘虏了吐蕃吐谷浑部几乎整个部族。唐玄宗大喜,加封王忠嗣为河西、陇右、河东、朔方四镇节度使,掌握了三十万精锐的边防军,重任便落在他肩上。
然而,权力的集中也带来了危险。王忠嗣四镇节度使的地位看似风光,但也暗藏杀机。石堡城虽为战略要地,吐蕃倾尽国力保护,王忠嗣的进攻必然代价高昂。面对困难,王忠嗣决定耐心等待最佳时机。然而,唐玄宗并不理解他的策略,急于看到结果,甚至下令换将,让董延光接手。
此举引发了“君臣不合”的冲突,王忠嗣不肯听从命令,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这在历史上成为经典的君臣不和之例。李光弼看在眼里,虽然知道王忠嗣有理,但为了保命,劝他不得违抗皇命。王忠嗣宁死不屈,最终这一事件传到唐玄宗耳中,激起了他的愤怒。
与此同时,王忠嗣与太子李亨的关系被李林甫视为威胁,他开始散布谣言,称王忠嗣谋图篡位,唐玄宗最终信以为真。历史的轮回,往往如此。王忠嗣因与太子关系密切,权力过大,被唐玄宗视为威胁,最终未能逃脱“死循环”的宿命。
或许,王忠嗣若不显得过于高调,或许历史会有所不同,但历史的教训在于,往往人们并不会从中吸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