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自秦朝至清朝,历代超过五百位皇帝中,大部分都出身于权贵之家,或是拥有显赫背景的家族。能够建立王朝的那些人物,往往是部族的首领,或者是在动乱年代凭借着自身的力量崭露头角的英雄。例如刘邦,在起义之前至少也曾是军伍中的一员,接受过一定的军事训练;而刘秀则曾在长安的太学里学习过,可以看出他们并非出身世袭贵族,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背景的普通百姓。然而,真正从卑微的起点逆袭成为皇帝的传奇人物,朱元璋无疑是最为人知的例子,但事实上,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不止他一位。比如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他曾是个身份低微的奴隶;而蜀国的奠基者王建,更是从市井无赖成长为一位传奇的君王。
王建,字不详,出生于许州舞阳(今属河南舞阳)。据说他的家族世代以卖煎饼为生,家境贫寒,且无任何显赫的背景。年轻时的王建,行为放荡不羁,常干一些偷牛宰驴、私贩盐铁之类的小偷小摸,因此在乡亲眼中,他不过是个无赖。由于他在家中排行第八,乡里人戏称他为贼王八,这一外号也伴随他很久。父亲去世后,王建自己为父亲找了块荒地埋葬,然而无论如何,他都无法把父亲的棺木安放妥当。正巧,一位道人经过,指着那片土地说:这里是帝王之地,凡人骨骸不能安息。王建听了嗤之以鼻,并不相信所谓的帝王之兆,但最后他还是费尽心力,终于将父亲安葬。谁曾想,几十年后,这片土地果然成为了他的帝王之地。 王建的青年时代,曾和好友晋晖一同在许昌偷窃,结果被官府追捕。他们一度藏身于古墓,但最终还是被抓了起来。王建长得清秀,眉宇之间透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官府的狱吏觉得他不像普通盗贼,竟然让他得以侥幸获释。随后,王建逃入武当山,隐匿山林。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云游四方的和尚,名叫处洪。两人聊得甚为投机,处洪劝他不要虚度光阴,应该投身军中,建功立业。王建深受启发,决定与晋晖一同加入忠武军。不久,因其机智勇敢,他得到了军中长官杜审权的赏识,迅速获得了提升,最终成为了忠武八都的一员。 此后,王建的仕途渐渐打开。他得到了宦官田令孜的提携,并在平叛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唐僖宗因此嘉奖了他,并封他为壁州刺史。接下来,王建的地位逐步上升,先后担任了利州刺史、永平军节度使、成都尹和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务,最终被封为琅琊王、西平王。景福元年(892年),当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归降后,王建趁机掌控了巴蜀,并迫使唐昭宗册立他为蜀王。因对后梁的朱温极为不满,王建在成都另立国号,名为大川,后改元武成,并制定了《永昌历》,开始建立前蜀政权。 尽管王建出身卑微,但在治国理政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在巴蜀,他广纳人才,不拘一格,尤其提拔那些贫寒出身的人,使许多曾经贫苦的百姓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他还特别重用了杜光庭、僧人贯休等人作为国师,后来又任用了著名词人韦庄为宰相,这使得蜀国的文化与政治都有了很大提升。王建从不看重个人的出身,这一举措也为蜀国带来了繁荣景象。 然而,王建天性多疑,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造反不成,他在位期间大力削弱了武将的权力,甚至不惜杀害一些功臣。这些手段虽然巩固了他的政权,但也让朝廷气氛日益沉闷,百官心生恐惧,为后来的衰亡埋下了隐患。光天元年(918年),王建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尽管他晚年因猜忌过度,导致失误频频,但在他统治的十二年里,王建依然积极推进水利建设、鼓励农耕,巴蜀百姓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过上了安定的生活,避免了战乱之苦。回顾王建的一生,从市井无赖到开国之君,堪称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试想,那个曾坚持将父亲葬于天子之穴的少年,怎么也无法预见,三十年后自己竟然会成为一国之主。那些曾经取笑他是贼王八的乡邻,恐怕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日后为这位曾经无赖的少年效命。历史的变迁,总是充满了不可预见的惊奇,而王建的故事,正是最生动的例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