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魏明帝曹叡死后,八岁的曹芳即位,曹爽和司马懿一起辅政。曹爽上表授予司马懿太傅虚职,剥夺了他的军队指挥权。
曹爽和司马懿争权,东吴孙权看到了机会,发动北伐。
孙权能不能抓住机会?
《懿统三国》连载披露相关历史细节。
以下正文
(孙权剧照)
要不是三十三岁的太子孙登沉疴不起,孙权早就对曹魏发动进攻了。
曹魏幼主临朝,两个辅政大臣频发龃龉,东吴人以为此时正可乘势北上,于是进言孙权,请求全力以出,以定华夏。可是年纪轻轻的太子却痼疾不愈,这让六十岁的孙权烦恼不已。
最后,孙权横下心,调遣四路大军,分别对曹魏发动进攻。
因为纠结于太子的病情,孙权并未抓住最好的时机,兴起吞魏战争,只是想在曹魏这个庞然大物身上扎四个窟窿。
可是,大军刚刚出发几日,太子孙登就病逝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孙权有万念俱焚的感觉,甚至认为是兴动刀戈引爆杀气,才造成了儿子死亡。
孙权对北伐的支持不那么有力了,四路大军有三路被轻描淡写地打退了。
只有进攻樊城的朱然部队,因为有五万精锐,能够发动持续进攻。
但是,北方援兵正陆续向樊城赶来,朱然已成孤军,已经没有攻克樊城的希望。
六十三岁的老太傅主动请缨,要率大军以解樊城之围。
大家都愣了,这不是司马懿的风格啊。险仗如突袭上庸,硬仗如相持五丈原,恶战如扫平辽东,雷霆万钧,泰山压顶,这才是司马懿啊。
大家纷纷劝他,敌军一时半会不会攻下樊城,如今一再受挫,军心开始涣散,必会不攻自破,杀鸡焉用牛刀,太傅大可不必再兴师动众。
可是,司马懿坚持说:
“今边疆骚动,民心疑惑,此乃社稷之大忧。”
他这样一说,那些刚才劝他的人反倒不好意思了,似乎刚才的话正暴露自己心无社稷。
可是,无论怎么说,大家还是觉得司马懿出征的理由太牵强了。即使为社稷想,必发大兵救樊城,派一上将则可,何须太傅亲征?
可是,六十三岁的司马懿还是不顾远征劳顿,率领数万大军进发樊城。
朱然没想到自己竟把敌人的头号元老惹来了。他深知司马懿有备而来,而己方士气已竭,于是找了个月黑之夜,拔营撤退。
司马懿得报,立即派出精锐骑兵追击,一直追到边境上,斩杀敌军千余人。
堂堂太傅大人,以绝对优势兵力,对付无心恋战的归师,这并不算是什么战功。
但是,司马懿在上报的时候,把战绩夸大了十倍,成了
“斩获万余人”。
安稳了两年,到了秋天,司马懿又出征了。
这次出兵的理由更加勉强。
孙吴的军界新星诸葛恪率军在皖口屯田。皖口与曹魏接壤,是双方必争之地。诸葛恪骚扰边疆,派轻兵袭击舒县,把那里的人民抢掠到了皖口。
司马懿上奏请求领兵攻打诸葛恪。诸葛恪当时只是屯田而已,对北伐并无大规模进攻,至于太傅老人家亲自出战吗?
有人提醒司马懿说:“诸葛恪这人不简单,小时候是神童,长大了是天才。他占据坚城,军粮充足,我方孤军远攻,吴方救兵必至,那时进退失据,形势对我们不利。”
“江东逆贼擅长的是水战,现在我去攻打他们的城池,以观其变。若诸葛恪用其所长,弃城奔走,这算是妙着。若诸葛恪胆敢固守,冬天湖水变浅,战船不能通过,他们势必放弃水战,与我们进行他们不擅长的陆战,这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利的。”深谙军机的司马懿,说出的话无可反驳。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司马懿又一次率领大军出征。
诸葛恪奇怪自己不过是小打小闹打了几仗,怎么就把鼎鼎大名的司马懿惹来了呢。他不敢怠慢,急忙请求援兵,孙权说:“应该先问问天帝再说。”
孙权请巫师询问一下天帝的旨意。巫师来了,紧闭双目,浑身颤抖,念咒作法,做出努力与天帝沟通的样子。片刻功夫,巫师的身体不颤抖了,眼睛睁开了,表明他与天帝的沟通完毕。
“云气不利,忌兴兵,兴则遭受天谴。”
巫师严肃地说。巫师招摇撞骗全靠察言观色,也许他看出了孙权其实是没有信心与司马懿决一雄雌的,所以迎合他的心理特意这样说的。
天命不可违,诸葛恪你撤兵吧。司马懿兵至舒城,诸葛恪未战先怯,把营寨和军粮放把火烧了,弃城而走。
两次出征,对方都是不战而退。
第一次勉强追上人家,就像是送行一样,与跑得慢的老弱病残打了一仗。
第二次干脆连孙吴士兵长啥样都没见到,人家就退了。
看来,司马懿的这两次出兵,都是小题大做。这两次出征完全可以没有,如果真有,那也不该是司马懿亲征。
可是,司马懿在失去对宫廷和皇帝的控制权之后,绝对不能再失去对军队的控制权。他违众出征,就是为了宣示持节都督天下兵马的权力和能力。
(司马懿熬死了曹丕、曹叡、刘备三个帝王,还熬死了曹操、诸葛亮两个不是皇帝但是胜似皇帝的人,又熬死了江东的准帝王孙登,他想不成功也难啊。)
本文节选自陈瓷著作《懿统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