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开辟了自东汉以来
“禅让不杀帝”
的先河,而且还是杀了两个,晋安帝和晋恭帝的血案,让刘裕后世的评价难免滑向了“不仁”之称。
都说乱世多出英雄,这确实是个千古不易的道理,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普通百姓出身的人杰都通过一次次的命运选择和拼搏改变阶级,成就帝王将相者并不在少数,但帝王将相并不是这些英雄的天花板,还有的人成为皇帝。
比如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在历史长河中被人戏称为“奴隶皇帝”,因为石勒曾一度被人逮捕为奴,供人买卖,连人权都没了,比起所谓的“布衣”都还要不如,后来石勒在逆境中改变命运,步步为营,开辟了赵政权,成为一个奇迹。
石勒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激励了那一个时代很多普通人,而在东晋末年,一个诞生于徐州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将在数十年后,以庶人之身,成就帝王大业,他就是宋武帝刘裕,南朝的开启者。
庶人出身,刘裕的能力和掌控欲成正比。
刘裕在古代的名声还是很响亮的,南朝宋的知名度甚至不弱于北宋和南宋,而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比起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就显得没那么励志了,虽然都是篡位,可达到能够篡位的这个位置,刘裕的攀爬之路,显然更加引人入胜。
和石勒一样,刘裕祖上是“皇族”,刘裕乃是刘邦之弟刘交的二十二世孙,也就是说,汉高祖刘邦就是刘裕的“伯祖”。
但问题是,都二十二代了,汉光武帝刘秀身为刘邦第九代孙,都被迫务农谋生了,汉昭烈帝刘备身为第二十一代玄孙,都曾经卖草鞋为生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刘裕这身份还差了一层,显然没什么大用。
而刘裕自幼生活也是很苦,母亲在生下他不久后病逝,父亲刘翘又不是很负责任,一度因为贫穷要扔掉他,后来还是刘怀敬的母亲不忍心看刘裕被抛弃,于是把刘怀敬的母乳分了一份给刘裕,这才得以长大。
长大后的刘裕,也没有什么好出路,做做小贩、耕一耕田、到河里打渔,以这种方式度日,而且刘裕的人生有一个巨大污点,他自己也没掩饰,那就是刘裕曾经迷恋赌博而导致倾家荡产,其实在中国古代的帝王历史中,几乎没有人会记载自己这种低级的作风错误,但刘裕却没有掩饰。
这也是刘裕给后世很多普通人有“共鸣感”的根源,因为刘裕,曾经也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有弱点的普通人啊。
但一个人若是人才,这世上很多东西是掩盖不了他的光芒的,是金子总会发光,是太阳就肯定会升起,刘裕刚好生在了一个动荡的时代,他加入了强大新生的北府军,开始亲自目睹一个时代。
公元399年,孙泰之侄孙恩在浙江发动起义,完成了孙泰的遗志,此时的东晋王朝其实已经摇摇欲坠,在孙恩起义之后,八郡之民纷纷跟随,这一场庞大的起义运动,动摇了东晋王朝的根基。
这也是乱世,而乱世,是要出英雄的。
孙恩起义,让刘裕走到了战场,也让刘裕展现出了非凡的战争智慧,此时的刘裕已经三十多岁了,人生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沉淀的阶段,所以刘裕爬升的速度很快,在战场上,刘裕沉着多智,一次次地击败起义军。
后来孙恩自尽,孙恩的妹夫卢循接过起义事业继续造反,本来卢循也很快会被朝廷军扑灭,可此时的东晋朝廷却出了问题,桓温之子,大将桓玄已经控制了朝廷,逼迫晋安帝禅让皇位,桓玄自立为帝,改晋为楚。
内外之乱,让东晋的“烂”展露无遗。
桓玄敢这么嚣张,都因为晋安帝根本不懂做皇帝,桓玄多次称晋安帝是个傻子皇帝,但桓玄敢嘲讽晋安帝,却不敢小觑新晋的将领刘裕,于是桓玄也招揽刘裕,甚至桓玄在篡位前,还让刘裕站队,而刘裕很睿智地表达自己支持桓玄的想法,这才让桓玄放心篡位。
可刘裕此时已经看到了自己命运的一丝生机,沉稳的他,显然比别人想得更多,此时的刘裕执掌北府军这支强军,不久之后,刘裕以讨伐桓玄叛逆为口号,发动了战争,果不其然,桓玄败给了刘裕,最终不得不逃亡,而后被人杀害。
打败了桓玄的刘裕重新恢复了北府军,北府军此前因为桓玄的忌惮被一通清洗,将领以及一些核心人物纷纷被除掉,因此在恢复之后,北府军就成为了刘裕的军队,刘裕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军阀,还是那种实力、战略、智慧面面俱到的强军阀。
赶走了军阀的刘裕,也得到了东晋的大权,公元405年,刘裕迎回晋安帝,成为了东晋的第一大功臣,此时的刘裕颇似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但刘裕做的事情,要更多一些。
刘裕的领土意识很强,掌控欲也很强,不过此时的刘裕还没对晋安帝怎么样,他的重心还是放在了对外,刘裕也很聪明,比起桓玄,他多了一分明悟,那就是靠“威信”来慑服众人。
皇帝,他也想做,他要的是文武百官心服口服,而不是牵强,掌控欲极强的刘裕,不会给自己留下一点隐患。
加上东晋此时其实已经是一个偏安的小政权了,除了拥有着中原正朔这么一个特点,根本不堪大用,刘裕心很大,他不愿自己的势力就这么一点,于是扩张领土和打下威望,刘裕一起进行。
随后,刘裕便开始了
灭南燕、灭卢循、灭刘毅、灭谯蜀、灭后秦
等一系列战役,刘裕不仅把跟东晋朝廷虚与委蛇的军阀都击败吞并了,还灭掉了燕、秦势力,成为了一大霸主,除此之外,刘裕也开始了新的改革,史称“义熙改革”,对内将一大群贵族门阀都论罪抄家,改变了土地兼并的乱象,这是刘裕对基本盘的改造。
对外有战功,灭国之功、统一之功,对内有改革之效,那些不服从刘裕的人统统被换掉,刘裕虽然是一个贫苦人出身,但是做事却滴水不漏、面面俱到,这个时候,刘裕已经有了充足的条件称帝登基了,刘裕比桓玄实力和眼界都要强很多,还准备了十数年,此时的刘裕,已经稳到不行了。
连杀两帝,改晋为宋。
义熙改革,是刘裕成功的一个很大根源,刘裕看似是篡位,被人道德指责,但在为君一道上,刘裕比司马皇族做得更加到位,因为刘裕是穷苦人家出身,他知道百姓需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能得到民心。
这场改革的两个主要内容,让刘裕民心稳固:
一、肃清举孝廉的垄断现象,让人才选拔公平化,打破贵族门阀垄断。
二、打破贵族的土地封锁,还地于民,削弱豪强,充实百姓。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刘裕接受了晋安帝以十郡之地建国所册封的“宋公”爵位,并且被加九锡,效仿曹丕,开始了篡位的第一步。
本来大家以为刘裕会让晋安帝禅让皇位给他,但谁知道刘裕却走了非一般的道路,他让人把晋安帝给缢死了,这让刘裕背上了“弑君”的名声,而之所以会杀掉晋安帝,或许和晋安帝最后的“反抗”有关,杀了晋安帝后,刘裕还需要让司马皇族来完成“禅让”大礼,于是他立了晋安帝之弟,司马德文为皇帝,是为晋恭帝。
晋恭帝深知自己的作用是什么,所以也没有挣扎,老老实实地充当工具人,他登基不久,就将刘裕进爵为宋王,而且还给刘裕加了天子旌旗这种很敏感的东西,显然刘裕做的准备,是加九锡篡位者中最足的。
次年,刘裕接受了晋恭帝的禅让,剧本如期上演,终究成为皇帝,而刘裕一开始也没杀晋恭帝,而是把他降封为了“零陵王”,如果只是这样,刘裕还算是亡羊补牢,对晋恭帝好点,也能弥补此前杀掉晋安帝的大部分过错。
但谁知道刘裕还是非常提防晋恭帝,晋恭帝显然还有一定的支持者,庶人出身的刘裕此时心胸不可能那么宽广,走到这一步,他不允许出现任何差池,于是派人去给晋恭帝赐毒酒,而晋恭帝害怕自己饮毒酒不能投胎为人,于是被人用被子蒙住脸窒息而死。
成就皇帝道路,刘裕用了两个司马皇帝的生命来祭旗,不可谓不残忍。
刘裕下手快准狠,但也没有灭司马一族。
从刘裕掌握东晋的权柄,一直到刘裕成为皇帝,其实刘裕真正杀害的司马族人,只有四个,梁王司马珍之和西阳王司马珣之早在刘裕削弱东晋皇族实力之前被除掉了,而后剩下的两个人,便是晋安帝和晋恭帝。
其实刘裕并没有对司马皇族进行大屠杀,这不是说明刘裕仁慈,而是司马皇族其实在东晋末年,早已经不堪大用,东晋的弱,不是西晋“八王之乱”那种内部纷争的弱,而是真真切切统治无能的弱,司马皇族能人几乎没有,威胁不到刘裕。
刘裕庶人出身,对很多事情有着更独到的思考,曹丕改汉立魏,没有杀掉汉献帝以示仁义,司马炎改魏为晋,没有杀掉魏元帝以示仁义,但这两人都不是第一代篡权者,而且都是贵族出身,有颜面要顾及,有细节没有注意到,刘裕不准备墨守成规,比如他觉得晋安帝有威胁,就迅速除掉,比如他觉得晋恭帝还不死心,就杀了晋恭帝。
这就是庶人的狠,可以说刘裕这是没安全感,但刘裕是一步一个脚印打江山起来的人物,果断、坚定是他的人生特点,如果没有这些特质,刘裕也很难成功。
那既然刘裕根本没有灭掉司马一族,为什么后世却有人说刘裕灭了司马一族了呢?
这都是因为,刘裕打破了“禅让潜规则”,杀了皇帝,除此之外,刘裕在登基前后的改革,都大大地打击了东晋贵族门阀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更多的寒门士子进入朝廷掌控权力,削弱了这些士族门阀,于是这些士族门阀对刘裕便是“百般抹黑”。
当然啦,在文人的世界,对刘裕一样有“不仁”的定论。
比如南宋时期的文人王应麟,他是如此评价刘裕的:
“魏之篡汉,晋之篡魏,山阳、陈留,犹获考终,乱贼之心,犹未肆也。宋之篡晋,年而弑零陵,不知天道报施,还自及也。齐梁以后,皆袭其迹,自刘裕始。”
王应麟正是用汉献帝、魏元帝都得以善终的例子来说明一种“底线”,就算曹丕和司马炎篡权,可称之为“乱贼”,但他们还是有底线,没有杀掉前朝末帝,而刘裕却截然不同,他杀了晋恭帝,后来南朝政权效仿之,这都是刘裕开辟的不良局面。
所以刘裕在文人的世界里,骂名是很盛的,因为儒家的思想中,刘裕曾经就是臣,不管你是不是当了皇帝,杀了前朝皇帝,仍旧是以下犯上、弑君之罪,而且刘裕还是杀了两个,在很多人看来,连杀两个皇帝,这份量和灭族没什么区别了。
而明代的王夫之则对刘裕下狠手有过很客观的分析:
“宋武之篡也,年已耄,不三载而殂,自顾其子皆庸劣之才,谢晦、傅亮之流抑诡险而无定情,司马楚之兄弟方挟拓跋氏以临淮甸,前此者桓玄不忍于安帝,而二刘、何、孟挟之以兴,故欲为子孙计巩固而弥天下之谋以决出于此。”
王夫之认为,刘裕自身所处的一个局面也并不是很好,刘裕虽然让大量的寒门进入官场,但顶级的官场中,刘裕还是没能完成有利于自己江山延续的改造,有的大臣心思不纯,而刘裕自己的几个儿子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才能,也就是非常平庸,当时他的年纪很大了,为了避免他去世后有人给司马皇族复辟,于是便杀掉了晋恭帝。
其实王夫之的观点,是很贴合刘裕的内心的,因为刘裕的祖先刘邦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在去世前立下白马之盟,唯恐刘盈没有能力镇住天下诸侯,这都是布衣出身的通病。
刘裕摧毁了那个贵族门阀“高高在上”的东晋王朝,而且还断绝了东晋复辟的希望,门阀士族恨他,后来的政权更迭,也变得血腥起来,这种“残忍”似乎会传承,让篡位变成血腥的场面,让文人都迁怒于刘裕。
客观来讲,刘裕适合当皇帝,因为刘裕改变了东晋这种扭曲的社会很多不好的东西,他是平民百姓出身,深知社会的良好发展需要什么,而刘裕不让晋恭帝善终,也是源于他自身的果断。
而刘裕最大的诟病就是打破了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虽然未必有多重要,但正是因为介于重要和不重要的界限,才会被文人百般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