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作者罗贯中将三国时期发生的事写成了小说。大部分人了解三国历史,基本都是从三国演义中看到的。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上的文学作品中,三国演义肯定是能够排上榜的作品。在历史上,人们对三国演义的评价非常高,即使是现如今,三国演义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虽然三国演义是历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仍然出现了很多与正史不同的描写。这一点并不奇怪,毕竟是文学作品,需要根据情景对历史进行改编。《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三国历史中,曾有一位隐士,虽然不曾辅佐过任何一个人,却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甚至准确预测未来的结局。此人就是司马徽,说到这个人物,大部分人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三位学生,都是大名鼎鼎的。分别是孔明、庞统和徐庶。诸葛亮和庞统是三国时期非常厉害的谋士,对刘备来说,没有这两位辅佐,恐怕很多事办不成。
诸葛亮出山之前,徐庶(字元直,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向刘备举荐时说:“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叙述离开刘备之前,这样的引荐对刘备来说,无疑于如虎添翼。凤雏庞统,他与诸葛亮师出同门,不仅外貌丑陋,而且性格孤傲、自负倔强。
庞统曾经在东吴做过小官,后因得罪孙权的母亲,辗转到荆州投靠刘备。当时的孙权得到庞统,那么东吴之后的实力肯定会增强,这样一来,东吴就有资格和曹魏一高下,可惜的是,孙权没有能够留住庞统。那么庞统假如刘备之后,对刘备来说无疑于如虎添翼。
刚刚加入刘备阵营的庞统,是不受重视的,后来在诸葛亮、鲁肃的极力推崇下,刘备对庞统重新评估。庞统的血液着流淌着挑战和冒险精神,与诸葛亮的谨慎形成鲜明对比。在夺取西川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庞统和诸葛亮的计谋形成鲜明对比。庞统的计谋是险招,诸葛亮的计谋则是求稳。
庞统多次献计征蜀,高瞻远瞩、中肯透彻“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不得不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庞统的计策更适合刘备。公元214年,在等待多年之后,刘备对刘璋发起总攻。
在刘备入蜀的过程中,庞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作用是超过诸葛亮的。大军出发之前,庞统坐骑马失前蹄,被翻下马来,大概畜生皆有灵性,神奇预判未来凶吉。三国演义中的庞统死在了落凤坡,那么真实的庞统可不是这样的。
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中庞统之死写道:“却说庞统迤逦前进,抬头见两山逼窄,树木丛杂;又值夏末秋初,枝叶茂盛。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问:“此处是何地?”数内有新降军士,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令后军疾退。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写来看,庞统乱箭之下。,《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那么三国志才属于历史上的正史内容。《三国志·蜀书》则是这样记载:“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说庞统攻城时身先士卒,被乱箭射中。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当时的雒城围困,守军不可能在城外给庞统设埋伏,因此庞统中张任埋伏而死纯属子虚乌有。庞统用生命的代价换取益州,为蜀国开疆拓土立下不朽功勋。刘备身边失去了军师后才调诸葛亮别荆州入蜀。庞统之死为蜀汉42年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假如不是庞统英年早逝,那么三国历史甚至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