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年那会儿,成吉思汗一手创建了蒙古帝国。蒙古的骑兵们那是真厉害,一路从欧亚大陆横扫过去,无人能敌,简直牛得不行。要说古典时代的战争,论打仗的地方有多广,战斗有多难打,走的路有多崎岖,碰上的敌人有多少,蒙古骑兵绝对是数一数二,没有哪个军队能比得上。就算是汉朝、唐朝、明朝最牛的时候,也比不上蒙古骑兵的威风。
蒙古的骑兵总共向西出征了三次,带头的分别是成吉思汗、拔都和旭烈兀。这三次出征,那真的是战果满满,打哪赢哪,一路把对手都干趴下了。但说来也怪,这三次出征里头有个挺特别的事儿:头一回出征,那阵容强得没话说,可后面两次带头的,竟然都没啥带兵打仗的经验。
第一次往西边打,要是从1217年攻打西辽那会儿算起,到1223年就算完了,总共花了6年时间。第二次往西边出征,是从1235年拔都带队出发开始,一直到1241年窝阔台去世才结束,也是整整6年。到了第三次往西边打,旭烈兀1253年离开漠北,到了1259年蒙哥在重庆战死才撤军回来,还是一样的6年。
1217年,蒙古大军往西打过去,那会儿的主帅和前锋将领,个个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不光木华黎在漠南汉地管着军政大事,蒙古帝国里能打的将领全都上了战场。成吉思汗、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还有哲别、速不台这些人,全都参与其中。
头一回往西边打,蒙古大军的阵容那是相当强悍,就算跟李世民亲自带的“凌烟阁二十四杰”或者朱元璋指挥的“开国三十二虎将”较劲,也毫不逊色。刘秀手下的“云台二十八星宿”比起来就差了点,刘邦的“沛县兄弟团”也是如此。
后来的两次往西边打的时候,形势就大不一样了,因为没有那种特别能打仗的猛将。第二次去的时候,拔都当了大头头,但他军事上没啥老本吃,以前没单独挑过大梁,也没啥打仗的记录。“长子出征”里的其他那些“长子”也一样,在出征前都还不咋出名,是在路上才开始大放异彩的。
在第二次往西边打的仗里,蒙古的王爷们大多没啥经验,所以真正带兵的是速不台,这家伙打过的地方可多了去了,是个出了名的大将。不过话说回来,速不台虽然在前头忙活,但真正管事儿的是拔都。尽管速不台是实际上的领头人,但要是论功劳发奖赏,那拔都肯定得排在他前头,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第三次往西边打的时候,配置真心不咋地。旭烈兀他打过啥大战吗?根据历史记录,旭烈兀是跟着拔都去过西边,但好像也没见他真上过战场,也没啥好主意是他出的,估摸着就是去混个脸熟,长长见识罢了。
主将没啥经验,那其他将领咋样?怯的不花能打,这点在西征时才显露出来,以前他也没指挥过什么大战,跟速不台比起来,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郭侃嘛,就只是个普通将领,不过他因为是汉人,还远征到了两河流域,所以外界评价才高了点,但他跟怯的不花相比,还是差了一个级别。
说实话,蒙古后来的两次往西打,那些带头的和冲在最前面的将军,能力都挺普通的。他们在出征前大多没啥打仗的经验,特别是那种自己负责一块地方打仗的经验。除了速不台,在那两次西征里,真的很难找到一个在出征前就特别有名气的将军。
蒙古大军远征中亚、西亚、欧洲,还有两河流域,那可是他们历史上的大动作。但为啥后面两次去西边打仗,带的队伍那么不咋地呢?难道是因为敌人太弱,蒙古骑兵又太猛,所以窝阔台大汗和蒙哥大汗都觉得稳赢,随便搞搞就行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那两次西征的将领和资源配置,背后都是一场权力的较量。
蒙古的向西远征,不只是简单的打仗占地,它更像是蒙古内部权力斗争的一个结果,特别是后头的两次远征更为明显。要是光从打仗的角度看蒙古西征,那你可能就看不懂它背后的真正意义。得从政治的角度去琢磨,你才能明白为啥蒙古西征时的将领搭配会是那样。
蒙古帝国,跟中原那些王朝不太一样,它就像是个半路上的帝国,还没完全摆脱原始部落那一套,但又一心想着往中原王朝那个方向发展。所以,蒙古的贵族们手里头得有权有势,他们想要封地,想管着自己的牧民,这样一来,就得不停地往外头扩张地盘,这就是游牧帝国骨子里的那股子劲儿。
蒙古的贵族们势力庞大,这对大汗来说可不是啥好事。不论是窝阔台大汗,还是蒙哥大汗,他们心里都盘算着要把蒙古帝国变成跟中原一样的帝国,所以就得想办法加强自己的权力。这样一来,他们就得削弱那些贵族的力量,要么就把他们打发到远离中原,还有蒙古本部的地方去。
说起第二次西征,窝阔台为啥偏偏挑中了拔都领队呢?难道宗室里头真没别人可选了?其实不是。要说跟窝阔台关系铁,那还得数他的二哥察合台。要是没了察合台的支持,窝阔台压根就当不上蒙古的大汗,忽里勒台大会上赢的估计就是老四拖雷了。
察合台年纪并不算大,比速不台要小上个十几岁呢。速不台西征那会儿,都已经60岁高龄了,这在蒙哥帝国里可是很少见的事儿。虽说察合台站在窝阔台那边,但这并不意味着窝阔台就会派他去主导西征。窝阔台心里明白,功劳太大容易威胁到君主,所以察合台只能老实待在自己的封地上。
察合台心里明白窝阔台想要加强王权,而且他自己是支持窝阔台的。所以,察合台给窝阔台出了个主意:让那些诸侯王和高级将领的长子,都去参加这次远征。窝阔台听了很高兴,就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且实施了。
为啥非得是“老大去打仗”呢?小弟留在家里看家,其他的儿子就得自己想办法出人头地,上战场立功受奖,挣下自己的那份家当。蒙古草原的地盘基本都分完了,要想再拿地,就只能往那未知的地方去闯,去那些蒙古骑兵能到达的边边角角找机会。
中原这块宝地,是窝阔台大汗特意留给自己的心头好儿子的,他想用这块地方来增强家族的势力。因此,别的宗室王爷们都没法插手中原的事务,他们只能帮忙打仗,很少有机会当主帅。这样一来,大汗的长子们出征的目标,就只能是西域、欧洲那些地方了,中原是轮不到他们的,窝阔台大汗是有意把他们支开的。
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大汗得想办法加强权力,可蒙古的贵族势力实在太大。这时候,蒙古西征就成了个转移内部矛盾的好办法。窝阔台大汗采用了这个策略,蒙哥大汗也跟着这么做,而且蒙哥做得更为直接。
蒙哥做了大汗,其实他的位置并不那么名正言顺。成吉思汗在快不行的时候,白纸黑字说了:“蒙古大汗这位置,窝阔台家族的人有优先权,就算他们还没出生呢。”
成吉思汗的遗嘱,在铁打的实力面前简直就像纸糊的一样,拔都和唆鲁禾帖尼压根儿不理会,硬是要推蒙哥上位。这么一来,察合台家和窝阔台家当然不乐意了,打死也不认蒙哥这个老大。蒙哥一看,行,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他开始动手清理异己,大开杀戒,这一搞,蒙古帝国可就四分五裂了。
1253年,旭烈兀奉命西征,这是蒙哥大汗交给他的任务。旭烈兀不仅要拿下西亚和两河流域的地盘,还得跟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这三个大汗国较量,好让拖雷家族的势力能往西边拓展。
蒙哥这么做,其他三个汗国心里都跟明镜似的。所以,当旭烈兀西边打仗的时候,那三个汗国不光不帮忙(蒙哥自己也没想着让他们帮),反而偷偷攒劲儿,打算把拖雷家族的势力给排挤出去,不让他们来分一杯羹。
1259年那会儿,蒙哥大汗在重庆战场上没了,旭烈兀呢,就停下了往西打的脚步。之后,旭烈兀站队忽必烈,帮他跟阿里不哥干架。可另一边,其他三个大汗国都力挺阿里不哥,他们还拉帮结派,把河中地区给分了,一块儿对付忽必烈和旭烈兀,几方打得不可开交,互相残杀。
1262年那会儿,旭烈兀带兵打进了南高加索,跟钦察汗国的别儿哥干了一仗。与此同时,察合台汗国也跟旭烈兀的伊儿汗国为了呼罗珊的地盘,打了很长时间。海都呢,他站队察合台家族那边,跟旭烈兀对着干,还拉上察合台大汗笃哇,一起去攻打忽必烈。
后来,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国,遭到了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以及马穆鲁克王朝的联手打压,势力越来越弱。到了1355年,它终于被钦察汗国给吞并了,不复存在。
这么说吧,蒙古后来的两次往西打,不光是为了占地盘,更多的是他们内部在争权夺利,也是想办法把内部的问题往外推。因此,蒙古在西边弄出来的四个大汗国,除了伊儿汗国有特别任务,其他的跟元朝关系都挺僵的。
伊儿汗国和元朝关系铁,一方面是因为血缘近,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自保。毕竟,伊儿汗国和其他三个大汗国那是死对头,经常被蒙古同族的国家围攻。这样一来,他们只能抱紧元朝忽必烈的大腿。但说实话,元朝这边也帮不上伊儿汗国啥大忙。
上一篇:秦律“勤”政丨简牍里的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