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衣、棉被是我们几百年来冬天必备的御寒物品,而现在由于取暖设备的普及,在家里就算没有棉衣棉被也能够扛过整个冬天。但是在古代,由于的科技不发达,棉被都是一种奢侈品,甚至在宋朝之前都没有棉衣、棉被。这时我们不禁有所疑问,宋朝以前的人在睡觉的时候是怎样御寒的呢?看完之后才觉得古人的智慧不得不服。
为什么说宋朝之前没有棉衣、棉被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是没有棉花的,《宋史》中记载:“(棉花)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也就是说,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直到宋朝时期棉花才传入我国,而且一开始棉花只是用来观赏,并没有普遍用来御寒。不过,宋朝以前虽然没有棉被,但古人的智慧也是不容小觑的,他们想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御寒方法。
首先,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是要穿衣服的,睡觉的时候也是要盖被子的,而且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被子的雏形,叫做“衾”。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中所提到的“布衾”就是指“布被子”。杜甫写这首诗时只是秋天,还没到更为寒冷的冬天,而且他居住的地方也是比较温暖的南方,所以盖的只是布被子,而到冬天,杜甫盖的被子就不是布被子了。
在古代,最好的御寒物品便是动物皮毛了,如羊皮袄、狐裘。但这种东西太过昂贵,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所以到冬天时,如杜甫一样的非富贵人家一般都会在被子里加柳絮和芦花,虽然这样的保暖措施有些差,但有胜于无。同样,古人的过冬衣物中也会填充柳絮和芦花,明朝戏曲学家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就描述了这一场景:“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
除此之外,古人还会用干的稻草来铺床,在此之前,他们一般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将干草拿出来晒太阳,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再铺到床上。这样一层厚厚的干草,既能取暖,又能保暖,是古人过冬必备之物。其实,白居易《卖炭翁》一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便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真实写照,所以古人最不愿意过的就是冬天。因为冬天和夏天不一样,夏天天太热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脱衣服的方法来凉快,而想要平平安安地度过冬天,都是一件难事。
事实上,对于古代的贵族阶级来说,一般都不用担心过冬的问题,因为他们有很多的方法御寒。他们会在屋里放一个炭火盆,将火烧的旺旺的,然后穿上锦衾貂裘,盖上羊毛被,以此取暖。但是炭火盆烧的是木炭,木炭燃烧不冒烟,贫苦人家根本用不起,而烧柴火又会冒烟,所以在西汉时期,出现了火炕,这为古人平稳过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他们会将炕烧的热腾腾的,以此安稳的度过寒冷的一夜又一夜。
总的来说,以古人的智慧,肯定有办法度过寒冷的冬天。而且街坊四邻也会互帮互助,一些有爱心的富人也会将用不到的旧衣服旧被子送给需要帮助的人,比起身体上的温暖,或许心中的温暖更能帮助人们抵御寒冬,不然西汉的匡衡如何能够借助那一抹微弱的烛光度过十数载寒冬呢?古代的冬天虽然很冷,但是人的心不冷。
史海心语,话古今,了人物,学精髓,晓世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