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种做法有卸磨杀驴的嫌疑,但是面对一些功高震主的功臣,皇帝只能通过这种方法保证皇权不受威胁。比如雍正面对自己的宠臣和重臣年羹尧,其实年羹尧的覆灭并没有非常切实的证据,但是他触及了皇权,被抄家时又被雍正发现了七个大不敬的字,将雍正直接气到吐血,所以才下场凄惨。
历经康熙、雍正两帝,年羹尧一直非常受皇帝重视年羹尧在近年的许多清宫剧中都出场颇多,这自然是因为他在历史上特殊的地位。其实他和影视剧中的形象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他虽然是官宦子弟,但是并非完全承继祖荫获得权势,更不是靠着支持雍正才成为朝中重臣。
早在康熙时期,年羹尧就已经成了朝中非常重要的官员——封疆大吏之一。作为能够镇守一方的武将,可见年羹尧非常受康熙赏识和倚重,此时的他已经是大清朝的大将军,位高权重。
让年羹尧成为大将军的最主要功绩,是他平定了西北叛乱,稳定了康熙时期的政局。在年羹尧的为官生涯中,他本人的军事实力一直是最坚强的后盾,护佑他步步高升。康熙驾崩后,雍正继位。
关于年羹尧同雍正之间的关系,其实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二人何时达成同盟,不过雍正上位后确实对年羹尧颇为倚重。康熙时期的年羹尧,只是重臣,到了雍正年间,年羹尧已然进化为宠臣。之所以被称为宠臣,自然是因为雍正对年羹尧不仅看重,而且私交甚好,经常给他功劳之外的赏赐。据说年羹尧在外替雍正办事时,二人还常常通信,信中有时并没有国家大事,而是如友人般交流,可见雍正对年羹尧的宠爱。正是雍正这些过度的宠爱,让年羹尧开始有些嚣张跋扈。
自身性格张扬、同雍正关系亲密让年羹尧昏招频出作为武将,尤其是骁勇善战的武将,年羹尧本身的性格不可能太柔和,更不可能过于小心谨慎,甚至可以说颇为张扬。这种性格其实并不适合同皇帝之间有过于亲密的往来,原因很简单:帝王多疑。
然而年羹尧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始终认为二人是朋友,自然无需有太多顾忌,却忽略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初期的雍正或许对年羹尧并没有太多戒心,甚至非常信任他,可年羹尧仗着雍正的宠信和自己两朝老臣的身份,经常口出狂言,甚至还开始贪污腐败。
年羹尧的贪腐行为基本集中在科举和官员任免中,科举中的贪腐行为在清朝官场非常常见,而且年羹尧只是个武将,能参与的部分比较少,或许不算非常严重的错误。但是官员任免的问题,对雍正而言很难没有任何芥蒂。皇权不可冒犯,年羹尧干涉官员任免,就是在插手皇权,雍正不可能继续纵容他。多年的好友关系让年羹尧似乎忘记了二人之间最重要的其实是君臣关系,面对雍正时多次不太恭敬,虽然不至于同影视剧中那般过分,但是必定惹得雍正非常不快。
最让雍正恼怒的是,年羹尧竟然开始结党营私。雍正可以不在乎年羹尧贪污,前提是年羹尧没有结党,因为结党就意味着年羹尧开始在雍正之下建立起自己的权力体系,有极大可能架空皇权,这对帝王而言无异于谋反。年羹尧本意或是证明自己并无野心,可惜不该结党
年羹尧的诸多张扬举动,不仅惹得雍正对他起疑,同时也得罪了朝廷中的许多大臣和蒙古阵营的势力。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年羹尧被列出了诸多罪状,雍正很快将其下狱,一代宠臣就此开始落幕。
面对雍正的突然翻脸,其实许多大臣和后世人都有些不解:为什么雍正的翻脸速度如此快。因为从年羹尧的行事出发,远不至于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历史上许多功臣都会选择贪腐,甚至会刻意贪腐,以此避免皇帝疑心。若是功臣一味沉溺于贪腐,就意味着这个人没有长远的目光,只顾着眼下的蝇头小利,更没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否则就该四处结交大臣,先给自己树立一个好名声,再徐徐图之。贪腐的功臣,往往名声不怎么样,对皇帝的威胁较低。
或许年羹尧贪腐的行为,也是为了向皇帝展示自己并无野心,可惜他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结党。如果年羹尧只是贪腐,哪怕手伸的长了些,也不至于直接被雍正下狱,可惜他结党的行为让雍正危机感十足,这才动作迅速地处置了年羹尧一家。没过多久,年羹尧被赐死,他的儿子也被斩杀,族中成员多数受到牵连,同时被雍正抄家。到此为止,雍正仍然顾及了年羹尧此前的功劳,否则也不会选择赐死年羹尧,而不是直接将他斩首示众,赐死这种死法在古代属于一种殊荣。
谁知抄家之时,雍正派去的人却发现了七个字:“皇帝分毫不值钱”。本就对年羹尧诸多不满,甚至怀疑对方有不臣之心,见到这7个字,雍正当即被气到吐血。震怒之下,他命人将年羹尧的尸体挂在城门上作为惩罚,再不顾念年羹尧的任何功劳。雍正如此生气的原因,一方面是年羹尧实在太过嚣张,雍正没想到他家中竟然有如此直言不讳且大逆不道的字;另一方面是年羹尧毕竟是雍正多年好友,雍正虽然赐死对方,却未必没有任何友情留存。好友在背后如此诋毁自己,雍正自然气急攻心。归根结底,年羹尧如此下场并非偶然,也不值得后人同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