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制度延续数百年,为何大规模改土归流会在雍正手里得以成功
创始人
2024-11-27 11:20:58
0

原标题:土司制度延续数百年,为何大规模改土归流会在雍正手里得以成功

土司制度源自唐宋时期控制西南地区的羁縻制度,到了元朝发展为土司制度。

羁縻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统治制度,是中央政府对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政策。相比羁縻制度,在承袭、纳贡、征调等政策方面,土司制度均有严格的规定,中央对土官的控制力明显加强,算得上一种进步。

当然,即使土司制度要比羁縻制度先进一些,也只能算是权宜之计,谁想到,这一权宜,就权宜了好几百年。

直到雍正四年,在雍正授意下,开始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到雍正九年,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基本成功。

在历史上,这是进步的举措,使得边远地区得到开发,中央政府也得以实控边疆,意义重大。

为何是雍正,因为这是历史的机遇,也可以说是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土司制度的发展

大明在洪武-永乐时期达到国力鼎盛,老朱父子俩却没有大规模改土归流,这与明初的环境有关。

每项制度都有其生命力。土司制度从元朝开始,发展到明初,还没有发展到它的没落时期。

在当时,土司还是有点用处的。战乱之后,百废待兴,重要的是发展经济。

明初国力虽然鼎盛,北方蒙古力量还在蠢蠢欲动。西南山高路远,要把大量资源投入到这里,万一两线作战,有可能得不偿失。

再加上大战之后,人口、经济损失严重,不宜再劳民伤财,因此大规模改土归流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土司们既然臣服了,这事可以先缓一缓。

但是发展到了清初,土司制度就相当不合时宜了。

土司是治下土民的主人,形成人身占有关系,这个关系是世代延续的,这就对经济流动和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和平时间越多,人口繁衍越快,土司们的实力也不断膨胀,割据性质越来越浓,对中央政府的集权构成了威胁。

明朝中期,土司制度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但这时的嘉靖皇帝正被倭寇折腾的焦头烂额,钱袋子也空了,已经没有力量去改土归流了。

相反,越到明朝晚期,中央政府越要依靠土司。土司兵是明军重要的兵力来源,得哄好这些土司,才能让他们发兵,真心实意帮朝廷打仗。

土司兵的表现也确实不错,历次大战都有参加,著名的如四川白杆土司兵,在浑河与浙兵联手对抗优势兵力的八旗兵也全无惧色,给对手造成重大杀伤。

但随着大明的行将落幕,土司制度对中央王朝的危害开始表现出来。

甲申之变后,沙普土司沙定洲发起叛乱,妄图据滇自立,黔国公沐天波差点被他弄死,明朝此时已无力平叛,眼看沙定洲就要成功,最后是张献忠大西军余部入滇才将他平定。

明清交际之时,永历政权占据西南与顺治拉锯,湖广、川、滇、黔数省是土司密集之地,他们多半采取避祸自保的策略。

不论是联明还是降清,众土司都以自保为最主要的目的,即使出兵也是小规模,川东、湘西、鄂西土司都是如此,既不与明军也不与清军发生大规模交战。

即便在历史上最忠于明朝的川东土司,也并没给永历太大帮助。

这些土司不约而同的策略,正反映出土司制度的局限性:王朝强盛时可以相安无事,成为中央政府可以调遣的力量;国家衰弱时,土司的不确定性就难以掌控,必定首先以家族自身利益为重,朝廷难以调遣他们。

永历帝占据西南诸省,这些地方大多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本来资源已捉襟见肘,还得不到当地土司的支持,财政和兵源都无法与顺治抗衡。

明朝的改土归流

再回到改土归流这件事上,事实上从明朝起,就不断在进行改土归流的动作。

要真正算起来,改土归流实际从洪武二年就开始了。

这一年,广西太平府土官黄英衍作乱,朱元璋派丘广平乱,黄英衍被剥夺世袭土官,“编管泰州”。第二年,广西庆远安抚司被改流为庆远府。

有明一朝,改土归流一直在进行。

洪武二十一年,云南越州土司阿资反复叛乱,到二十八年被平定,继而废土州,置越州卫,派流官管理。

较大的改流还有:

永乐时期贵州思南、思州两个宣慰司作乱,平息后朱棣拆其地为八府四州,置贵州布政使司加以统治。

成化二十年,借与安南入贡线路纠纷的机会,明朝在蒙自筑城。弘治十六年设流官,正德八年废除安南长官司,设千户所,蒙自成功改土归流。

正统四年(1439年)起到正统十三年,明英宗发大军三征麓川,彻底打垮强大的麓川平缅宣慰使司,在原本麓川的属地上划出五土州府和五长官司进行控制——这次没有改流,只是消灭了最大的土司王国。

万历二十四年,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万历皇帝派兵征讨,这就是万历三大征里的“播州之役”。

杨应龙被平定后,朝廷将播州土地拆解成遵义府和平越府,分别划归四川和贵州管辖,延续700多年的杨氏土司势力就此宣告灭亡。

天启元年(1621年),四川永宁宣抚司奢崇明和贵州水西宣慰司安邦彦先后发动叛乱,这就是“奢安之乱”。

奢安之乱前后持续17年,直到崇祯十年才被彻底平定。朝廷起初与平定播州后一样,想借战争机会,把奢氏和安氏土司辖地也改土归流。但此时大明内忧外患,唯恐激起其他土司不满,最后拆析奢氏和安氏土司,把水西和永宁的土地分给当地土官和有功将领治理。

有明一朝,西南地区土司有90余家被改流成功。

所以,如果没有明朝洪武起不断地打击大土司,雍正的改流就未必来得这么容易。

清朝的基础

雍正确实赶上了好时机。

清朝在各个方面,改土归流都有了基础。

政治

清朝入关后,花了16年时间平定天下,康熙前期又花了十几年稳住局面,康熙中后期起天下已大定,清朝的盘子越来越稳了。

政治稳定是前提,没有了明末清初的乱世,只有天下大定,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才有了前提条件。

经济

明朝无力大规模改土归流,很重要的原因还在经济。嘉靖时期财政已捉襟见肘,要不是张居正改革爆了一波经济,万历三大征都没钱打,大明能撑到什么时候都是个问题。就这样,到了崇祯照样穷得跟个鬼一样,哪来钱搞什么归流。

清朝不一样,它上来就把牌给洗了,重新发牌,这是明朝皇帝无法做到的。阶层洗牌通常意味着朝代更替,清朝有这个条件。

洗牌的结果是税能收上来了,清朝不给官僚地主面子,也不给穷人面子,收税就是收税,不管穷人富人。

下面这张表是从顺治到道光时期大清的岁入,可以看到入关几年后,顺治的财政收入就几倍于崇祯时,这还是在顺治九年的时候,当时两广、四川、云南、贵州和半个湖广都还不在清朝控制之下。

再对比下明朝巅峰时期,也就是张居正改革之后的红利期,大明的岁入也只有3000万两,这还只是理论上的。

在财政上,清朝要比明朝做得好得太多。大清政府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有钱的政府,没有之一。从表里可以看到雍正三年的岁入已达到3585万两白银,这正是雍正打算动手砍土司的时间节点。

军事

嘉靖、崇祯们需要土司兵,雍正不需要。

雍正有满洲得以立国的八旗兵,忠诚度高于任何地方兵员,金钱无法收买,这是清朝开局自带的Buff。

绿营这时也已挑起了大梁。从顺治到康熙,绿营兵的战斗能力得到极大锻炼,已经能独当一面。

相比之下,土司兵就有点不够看了。

雍正时期,火器已经大行其道。有充足的财力支持,清军的火器无疑比土司们要强很多。土司们以往之所以难打,因为他们盘踞的大都是崇山峻岭,地形复杂,土司世代筑起的堡垒坚固异常,攻坚难度超乎想象。

我放一幅万历时期平定的播州土司核心堡垒海龙屯遗址,就能明白地势之利有多重要。

清朝不同了,因为大炮已经很常用。

当时的大炮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大炮,但打不会动的固定靶已经够用了。没有什么问题是四下围定,一顿炮弹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顿。

况且,土司们都是各自为战的,守住自己领地就好,哪有心情管邻居的事。如此,正好各个击破。

打又打不过,守又守不住,军事上清军全面碾压土司兵。

雍正的机遇

到雍正朝,改土归流这颗果子已经熟透了,轻轻一碰就能掉下来,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移民和通婚。

移民有政策上的,比如康熙时期的湖广填四川;也有百姓自发迁移到西南地区搞开发的;还有驻扎当地扎根下来的军人。

移民过程又促进了各族的通婚,包括与土司的贵族和土民。雍正时期,西南地区各族通婚已经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移民和通婚越频繁,就造成一股新的力量,要求打破土司与内地的界线,促进多民族的统一。

在经济上,这种要求更加迫切,土司就是一个个封闭的王国,对贸易影响极大,甚至还有保守的土司派兵劫杀来往客商的情况。

二是土司间的矛盾。

土司与土司、土司与土民之间问题很大。

土司和土民天然存在矛盾,随着土司制度弊端加深,矛盾也就更深。

土司视土民为奴隶,就总会有土民敢于反抗自己的土司,为自己争夺生存的权力。

这样的事情早已有之,随着土司制度弊端的日渐突出,变得越来越多。

土司与土司间也有矛盾。大土司要压榨手下小土司,小土司不堪其扰,也会发起反抗。大土司和大土司又有矛盾,矛盾在于利益上,土地、土民、资源,哪样都可能成为大打出手的理由。

内部矛盾下,土司制度已危机重重。

三是制度的冲突。

土司们多半采用世袭的领主制,有些还是奴隶制。

这些落后的制度有个特点:掳掠人口充作奴仆,充实自己的力量。

土司之间常干这种事,今天你抢我10个人,明天我抢回来20个。

干着干着,有的土司干顺了手,冲到内地掠夺人口。

比如雍正四年和五年,都有报告东川土司和泗城土司越境强人,雍正六年容美土司甚至抢夺人民“千有余口”,并且“不肯献出”。

这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经济,让官绅阶级利益受到损失,更侵犯中央政府权威。

而清朝,是历史上中央集权达到巅峰的封建王朝,雍正又是个狠角色,哪里还能继续容忍下去。

仅仅追还人口不够,把土司制度连根拔除才有用。

种种因素下,到了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上下内外动力都有了,

舆论开始造势,鄂尔泰、戴名世、刘彬等人纷纷上疏倡议改土归流。

如此形势之下,改流可说是众望所归。

顺利的改土归流

由此,雍正下定决心,以雍正三年云贵总督高其倬在长寨增设防汛,却招致当地土司抵抗为契机,委任鄂尔泰开始大力推行改土归流。

意外的是,改流工作顺利得超乎想象。

本以为,触动土司根本利益,会有许多顽固不化,誓死抵抗的土司。

有是有,为数极少。

相反,许多土司自己打报告申请朝廷赶快来把自己给收了。

以湖广为例,雍正朝在湖广一共废除了四十八个土司,其中有四十二个是主动邀请雍正来办自己的。

原因同样来自内外。

内部,土民们的反抗越来越强烈,不断有土司被杀死或赶走。土民们不讲什么政策,土司们加诸在他们身上的痛苦,必定加倍奉还,在他们眼里,只有死土司才是好土司,土民一旦暴动成功,土司鲜有能活命的。

外部,改流呼声越来越强,土司们如坐针毡,坐立不安。要以自己的力量对抗朝廷大军,无异螳臂当车,折腾得再久也逃不了灭族的命运。

算计下来,还不如自请改流,既能保全一部分财富,全家性命也无虞。

如果我是土司,大概也会这样选择,以自己身家性命去与时代车轮抗衡,何必呢?

当然也有不识时务聚众对抗的,如鄂西容美田氏土司。

末代容美土司田旻如拒绝改土,雍正人狠话不多派兵压境,田旻如如何能敌,自缢于平山万全洞,容美土司就此覆亡。

总之,拒不改流而与中央政府对抗者,最终都以战争的形式解决,如平定乌蒙土司禄万锺、镇雄土司陇庆侯,乃至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之战。

小院之观

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从洪武开始,到雍正年间得以大规模成功。

明清的改土归流相比较,明朝的改土归流以被动为主,好比小刀子割肉。如果有土司反叛、犯罪、绝嗣等情况出现,朝廷多半会做出改流的尝试,顺势把当地土官废除。

清朝则以主动为主,大刀阔斧。土司专横、暴虐、互相争斗乃至为“保境治夷”,都可以是改流的理由。

虽然不能说土司制度在雍正手里彻底终结,但雍正一朝废除土司之多、新设流官之众,遍布西南各地区,前所未有。

因此,说雍正基本终结了从元朝起延续450多年的土司制度,问题不大。

其结果,不但使西南边疆同内地之间在政治上得到进一步的统一,而且使内地各省的大量剩余人口得以涌入边远山区,极大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面貌。

吕思勉先生说:清朝用兵域外,虽不得利,然其在湘西、云、贵、四川各省,则颇能竟前代所未竟之功。

历经明清两朝,改土归流在雍正朝瓜熟蒂落,雍正本人也功不可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这是历史赋予雍正的使命。

相关内容

严肃执行!吉林省委书记黄强...
编辑丨高语阳 4月18日,吉林省委书记黄强到辽源调研。他强调,要以...
2025-04-19 20:09:08
调研取经谋共赢,产业兴村谱...
春回大地,茶香满山。近日,乡村振兴驻阳山县杜步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带领...
2025-04-19 15:08:47
武夷山记:茗宿、茶道与民宿...
春意正浓时,我有幸受福建省旅游协会民宿分会的盛情邀请,代表云南省旅...
2025-04-19 08:06:51
原创 ...
时隔两年多,新一季“杜兰特去哪儿”的连续剧又要揭开帷幕了…… 两年...
2025-04-18 16:09:09
龚桢梽,“空降”广东
据南方+客户端4月18日消息,广东省人民政府任免工作人员。其中,任...
2025-04-18 15:13:54
老字号为何开始扎根儿公园 ...
作为扎根公园多年的“文化地标”,老字号在与公园景观的联动上,既打破...
2025-04-18 10:03:56

热门资讯

汉朝营救苏武时,顺带救回一个无... 原标题:汉朝营救苏武时,顺带救回一个无名小卒,多年后成为匈奴克星 题记 中原和...
丰臣秀吉与明朝大战前,为何不先... 原标题:丰臣秀吉与明朝大战前,为何不先解决德川家康?结果被他反扑 提及万历年间...
秦始皇陵该不该发掘?专家为何主... 原标题:秦始皇陵该不该发掘?专家为何主张“不要动”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
窦荣定曾孙窦孝谌有两女,嫡次女... 原标题:窦荣定曾孙窦孝谌有两女,嫡次女嫁给唐睿宗,一女李隆基养母 窦孝谌有墓志...
赵国和秦国打了数百年,两国王室... 原标题:赵国和秦国打了数百年,两国王室居然是兄弟,秦始皇应该叫赵政! 秦国和赵...
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 原标题: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到台湾,在台命运如何 大家都知道,自三大...
武圣关羽,见谁都叫匹夫,唯独这... 原标题:武圣关羽,见谁都叫匹夫,唯独这5人不是!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个人物的...
马未都4件镇馆之宝:堪称国宝级... 原标题:马未都4件镇馆之宝:堪称国宝级,究竟值多少钱,一般不轻易透露 马未都4...
从《太祖皇帝钦录》入手看朱元璋... 原标题:从《太祖皇帝钦录》入手看朱元璋屠戮功臣时,晋王朱棡所起的作用 前言:《...
李自成的山海关之败,看似败在时... 原标题:李自成的山海关之败,看似败在时间的延误,实则败在战略判断失误 公元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