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这个尔虞我诈、群雄争霸的乱世里,陈宫胸怀济世报国的雄心大志和平息叛贼、匡扶汉室的伟大抱负,坚守着儒家忠义两全、仁德之操的传统思想。因为他自叹“并非俗吏”,除了历史造就不同的人生机遇外,谋士作为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处世准则,在选择主人方面表现出来了不同的个性。所以他一直在“择主而事”,并相信终有一日能治国平天下。但是遗憾的是他一生却“未遇其主”,最终“舍生取义”,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诸葛亮和陈宫是《三国演义》塑造的两大谋士形象,谋士为主人出谋划策,具有这个阶层共有的特征,但在“为他人理想做嫁衣”的生涯中,并不是每一个谋士都能够一帆风顺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失败了,有的名垂千古,有的却身败名裂。而陈宫仅次于诸葛亮,也是众多谋士中形象中较为特殊的一位。
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后,的确曾经落难,那个时候董卓的抓捕令已经下到各郡县。到了中牟县,曹操因为形迹可疑被抓,县功曹知道他是曹操,劝告县令,此时天下大乱,不应该拘捕英雄豪杰,县令于是放了曹操。而当时并非是县令要救曹操,而是身为功曹的陈宫,那时曹操向陈宫描绘了自己的宏大蓝图,之后陈宫与曹操一起逃。
之后陈宫更是成为曹操的心腹,相当于后来的郭嘉,初平三年,陈宫曾通过外交手段,为其收取因刺史刘岱跟青州黄巾军作战时战死而处于无主状态中的兖州,并且争取到济北相鲍信的支持,让曹操得以担任兖州刺史讨平盘据兖州一带的青州黄巾军。但是陈宫之所以弃曹而走,是因为曹操欲屠城,宫劝有之,而操不答应尔,其后一发不不可收拾也。
而陈宫成为吕布的手下,也是迫不得已。陈宫不满曹操的行为,因为陈宫是个很仁厚的人,自然对曹操的行为很不以为然。曾想办法组织曹操,遭到曹操的拒绝,所以对曹操很失望。你让我不高兴,我也让你很难过,于是决定反水。选择吕布是因为吕布名声很大。吕布在当时还是有很多好名声的,比如杀董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名声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后来,陈宫一直跟随吕布南征北战。在吕布与曹操的屡次大战中,多出奇谋。在濮阳西寨一战中,陈宫设计,几乎活捉曹操,若不是手下勇将典韦拼死相救,曹操早成吕布俘虏。还有一次,陈宫派濮阳城中大富豪田氏假降曹操,诱曹操入城,结果曹操中了埋伏,曹军大败,众将四散逃奔。曹操被吕布赶上,用方天画戟敲着头盔问:“曹操何在?”曹急中生智,虚指前面一人说:“前面那个骑黄马的便是。”结果骗走吕布,侥幸逃脱被俘、被杀的厄运。
这也让曹操后悔不已,但是却坚持到底,最终吕布与陈宫受困于一座孤城,因为曹操与陈宫之间有旧情,曹操怀念旧情,不忍加害,见了陈宫第一句话就问:“公台别来无恙?”陈宫回答:“你心术不正,所以我弃你而去!”曹操问:“我既心术不正,你却为何要跟吕布?”陈宫怒斥:“吕布虽无谋,却不像你这般奸诈阴险!”最终“血溅白门楼”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他踌躇满志、坚守仁义却又愚昧忠主;他大义凛然、忠心耿耿却难逃一死。
所以在择主方面,陈宫是一个失败者,他急于求成,疏于深思,缺乏战略性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不仅如此他没有给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更没有对自己的选择做出细致、全面、正确的判断。陈宫不假思索地先后投靠三主,造成了他悲剧性的一生。选择曹操之时,仅凭一番话便被感动,轻易地跟随一个与他的政治理想完全背道而驰的人,走上了错误的第一步。后来投靠张绣和吕布,又是一大失败。张绣是个位居一角的地方势力,并无太大的发展空间。而吕布则是一个有勇无谋、刚愎自用、见利忘义的人。
陈宫的才能仅次于诸葛亮,曹操得不到痛下杀手,刘备若得定一统三国!掩卷深思,陈宫一生光明磊落,正气凛然,博得后世不少赞誉。但是他虽胸怀大志,谋略过人,却事业未成身先死,原因就在他不辨贤愚,以美玉而投顽石,又拘小节讲小义,不忍择主而事,委身以一无德无才之吕布,为他而死,诚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