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英国教授: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和埃及还在,为何却只承认中国?
创始人
2025-07-12 19:02:29
0

四大文明古国无疑是历史长河最为灿烂的瑰宝。他们分别是:中国,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

一位英国马克教授提出,四大文明古国当中,现如今印度以及埃及仍旧存在,但为何国际社会却只承认中国。

这一点在称谓上面其实就可见一斑。

其他四大文明古国,都带有一个“古”字以示与现代的国家进行区分。

那么这背后的原因到底为何?现如今的印度和埃及到底与曾经的古代文明之间是否还存在有联系呢?

一、最早文明的出现

最早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这一概念的是戊戌变法当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梁启超。

他在1900年所写的诗歌《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当中,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国的基本雏形。

而按照现在历史时期的分类来看,四大文明古国形成的时期基本上对应的是古典文明时期。

不过有一部分人认为,四大文明古国这一概念,其实只在中国范围内有着一定的市场,国外的研究学者其实并不认同这一说法,

不过这种说法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当中,一部分学者将古玛雅文明或者古希腊文明纳入到文明古国这一概念当中,形成了“五大文明古国”这一概念,

其最出现在美国学者麦克高希的《世界文明史》。

但是从本质的角度上来看,这一说法与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并不产生直接冲突,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某些意义上来看“四大文明古国”这一改变其实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的,并不能单纯概括为中国范围内的一种学说。

而纵观历史的长河当中,人类文明的出现与水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四大文明古国亦是如此。

当时来看,这四个文明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如果把地球比作是一个村庄,那么这四户人家就是豪华二层小洋楼,是村子里面最早一批富起来的“万元户”。

古巴比伦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位于现如今的伊拉克周边。

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

位于现如今的埃及境内。

古印度发源于恒河,

位于现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境内。

而中国则发源于黄河流域,

流传至今成为了现如今的中国。

文明的出现有着三个极其重要的要素它们分别是:文字,城市和礼仪用的建筑。

而在这其中,前两者是判定一个文明的重要因素。

在考古过程当中人们逐步发掘出的一系列文物以及遗迹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四大古国当时已经产生了自己的城市。

城市的出现意味着文明物质生活的发达,这一点也可以被视为是发展的开始。

说白了,文明的产生,就是人们在满足的基本的生存的物质需求之后,逐步开始注重于精神文明需求这件事情。

同时,在社会的层面上来看,逐步开始出现阶级化的一些特征,礼仪建筑的存在正是基于此。

除此之外,另一个文明要数文字的出现增强了文明传承与沟通的能力,同时也成为了其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最终造就了文明的韧性。

而从某些意义上来看,像是诸如埃及金字塔之类的建筑,其确实是作为功能性建筑而存在的,但是从实际意义出发,其已经逐步成为了当时统治者的一种权威象征,

具备有礼仪建筑的作用。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商周时期的王侯墓葬,印度的佛教建筑,都有着类似的作用。

换而言之,当人们吃饱了之后,向更高层次追求的时候,才能够被称之为“文明”,而不是蛮荒的部落时代。

可以说物质的富足是文明建设的基础。

二、璀璨文明的发展

而从总体的角度来看,四大文明古国的形成都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四大文明古国时期,文明基本上都处于奴隶制社会这一阶段当中,并未发生向封建社会的一个转变。

即便是“五大文明”当中所谓民主共和的希腊,其民主权益也仅限于男性公民这一范畴当中,仍处于奴隶社会当中并未发生本质性的改变。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否认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璀璨的一个理由。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每一个阶段当中,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与地域特色。

以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奴隶社会无疑是蒙昧无知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这也是人类必须经过的一个时期,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显然,我们现在来看,四大文明古国在地球村是最早富起来的一批人。但是富不过三代,有的文明开始败家,最后被隔壁的其他文明给收购了。而纵观上述三个古文明消失的历史,其消亡的根本原因其实都是因为文字被消灭。

在这其中,古埃及是伊斯兰化,原本的象形文字被取代,文化因此消失。古巴比伦则是由于自然灾害导致内乱,被吞并后失去了自己的文化。

古印度则表现得较为独特,一方面其国内的一些制度与文化流传了下来,但是其原本古梵语则是因为后续统治者制定的种姓制度的原因而消亡,

某些意义上来看,古印度确实存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但是并不完全。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一个文明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之后,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导致其走向消亡,

这一点与中国古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暗合。而当一个文明能够承受住这些磨难的时候,才能够浴火重生,变得更加强大。

三、失落的文明古国

四大文明古国在封建时代已经有三个失去了曾经的辉煌,成为了其他文明的附属产物,那些历史也不过最终成为了过眼云烟。那为什么中国能够成为传承至今的文明古国之一呢?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较为复杂,涉及了文化经济政治乃至于地缘问题等多个方面,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最终使得中国实现了文明传承并流传至今。

反观其他三大古文明则是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一点令人感到无比的唏嘘。

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均已经消失于历史的长河当中。

在这其中,古巴比伦曾经建立了宏伟壮观的空中花园。同时为了追求神明的脚步,按照《圣经》当中的描述修建高耸入云的通天塔,希望以此来取悦神明。

而最终,巴比伦却因为城市的建立,大量砍伐周边的树木,自然灾害导致国家内乱,最终被波斯人所吞并。

古埃及在法老的统治之下,建造了包括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一系列建筑,以此来作为法老陵寝的一部分。

因为他们认为人生只是短暂的停留,更长的则是先被罗马征服成立埃及行省,后来在公元600年左右逐渐伊斯兰化,最终消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古印度则是陷入国家内乱,先是被分裂为南北印度,后来零零散散出现过一些政权,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最终在现如今的印度当中,古印度的原始居民只能是沦为少数。

纵观上述的三个古代文明,其大都面临着尴尬的境地,深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以下几点:

过度的宗教崇拜行为

在消失于历史长河的文明古国当中,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某些意义上的消亡都与过度的宗教崇拜有着一定的关系。

因为当时来看,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因为信仰崇拜,一个修建了高耸入云的通天塔,另一个则是举国之力修建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诚然,这些建筑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但是某些意义上来看,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虽然从政治角度来看,建造奇观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威,但是从经济角度来看,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情。过多地将精力投放在建设精美的建筑上,因此国家危亡的例子,中国的历史上也发生过不少。

外部敌人的入侵

某些意义上来看,中国之所以能成为流传至今的文明古国,是因为民族融合的成功与兼收并蓄的包容。反观其他三个古文明,之所以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其他强势文明的入侵。

古印度灭亡余雅利安人的入侵,他们在印度半岛建立了种姓制度,将本土居民贬为“三等公民”。从宗教,政治,军事,文化各个角度,全方面地控制了印度半岛。现在的我们很难将如今的印度与曾经的古印度画上等号。

古巴比伦与古埃及则比较命途多舛,这其中古埃及先后遭到了希腊人,亚述人,罗马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在对外战争当中输多赢少,最终彻底消失于历史当中。古巴比伦则是在汉谟拉比死后,失去强势的统治者,最终被游牧民族灭亡。

可以说某些意义上来看,三个灭亡的古文明,都与强大的邻居入侵有着一定的关系。

这其中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控制区较小,缺乏战略纵深。而古印度则是处于割据状态当中,缺乏较为统一的中央集权。

而就在其他古文明消亡的时候,中国秦灭六国,最终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显然是有着极积极的意义,也使得其避免走上与古印度相似的覆亡之路。

自然灾害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央集权制度上的差异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自然灾害对于国家的巨大影响。

因为在上古时期,古代先民对于灾害的抵抗能力是不足的。而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曾经受到过自然灾害的巨大影响。

在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古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旱季雨季其实是较为明显的。同时雨季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季风,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台风,这对于文明的发展是较为不利的。

而古埃及则属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整体气候条件其实是较为不错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古埃及灭亡之前,曾经爆发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干旱期,这也可以被视为是导致其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

古巴比伦的灭亡则是与洪水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据传说古巴比伦人曾经想要修建通天塔,从而进入天堂,结果惹怒上帝引发大洪水。

其反映了气候变化导致的洪水,可以算是导致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个人认为,中华民族有两个十分优秀的特质,一个是胸怀天下的包容,另一个则是打不倒的韧性。前者帮助中华文明在繁荣的时候更加强盛,后者则使得帮助其渡过难关。

正是基于此才使得中华文明传承至今,拥有了悠久的历史。在这一过程当中,造就了无数的辉煌。每个朝代都对于文明的延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其基本上不必去面对外敌入侵的困扰,山脉将其他外部的农耕文明阻隔。

而游牧民族南下虽然在一些历史时期中,造成了一些影响,但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了今日的中国。

可以说,中国能屹立于世界东方,并参与到历史的变革当中,是天时地利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奋斗与传承。

常言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代中国奉包容兼收并蓄之道,最终才能够成就今时今日之善果,这一点正是其他几个消失在历史当中的古文明所不具备的特点,也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秦... 帝国,作为一种国家政治形态,通常指那些人口众多、国土广袤、经济军事实力雄厚的国家。在人类社会的演进中...
扬清风正气!广州持续深化骆秉章...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骆秉章是清代广东籍少有的正一品官员,首倡洋务、力行禁烟、为官廉洁、勤...
原创 不...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虽然只坚持了短短的14年,但这场农民运动...
原创 判... 近代的战争历史恍如昨日,人们在庆幸出生于和平年代时,更多是内心深处对军人的崇拜和感激,假使国难当头不...
石景山区博物馆之“玻璃钵” 随着1965年7月,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夫人华芳墓的发现,一批珍贵且精美的器物一一呈现在世人眼前,为研究...
原创 宋... 引言 宋夏战争爆发以来,宋朝在军事上处于不利地位,常常败多胜少——章楶在元祐六年(1091)二月至元...
原创 一... 要说东北是中国的大后方,可能好多人还没能反应过来。东北是大后方?东北不是前沿阵地吗?大后方不应该是大...
原创 解... “粟裕同志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这句话,在解放战争时期,简直成了陈毅老总的一句口头禅。不管任何人向...
「天天成语」(45)两鼠斗穴 ... 来源:媒体滚动 转自:邯郸新闻网 【典源】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其道远险狭,譬之犹...
原创 1... “经9月4日晚三度谈话,思想已通,仍回第十纵队工作。” 1948年9月5日一早,华东野战军副司令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