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官职,从九品芝麻小官到正一品,不同的官职,所行驶的权利各不一样,为了区分这些品级制度,古人也是煞费苦心,每一品官除了拥有自己的名字之外,就连穿得衣服也不一样。
官员跟官员还会携带一些私人印章,一旦有人冒充,只要看印章就能只能谁是“假冒伪劣”产品。
提起丞相、宰相这两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这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宰相地位有多高,辅佐天子,外平蛮夷诸侯,内安定百姓,除了皇帝之外,宰相就是古代王朝中权利最大的一个人。
那么宰相和丞相,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别看只有一字之差,却天差地别。
《文献通考》中说: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殷汤有左右相。周成王有左右相。
“相”有助手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详细的解释了一下:相,省视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找一个人帮你看。
丞相最早的时候只是“相邦”的一个副手,秦国最后一个相邦就是吕不韦,秦始皇流放吕不韦之后,就不在设立“相邦”,于是丞相就成了除皇帝之外最高的存在。
不过到了西汉,刘邦又延续秦制,“相国”职位又开始出现了,丞相还是副手,第一任“相国”是韩信,人家韩信手握兵权,不给“相国”容易寒了他的心,但韩信的下场,就不用说了,典型的“兔死狗烹”。
吕雉死后,“相国”被废,的丞相后来改为了大司马,汉朝也有近200年没有设立丞相之位,直到曹操出现,建安十三年曹操担任丞相。
曹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可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是万人之上,又手握兵权,谁敢动他啊!曹操在三国时期,非常活跃,为曹魏政权打下了一个基础。
三国之后,丞相职位也是断断续续,官职也是忽上忽下,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定了九品官人法,每个官员都有了品级,此时的丞相还是一品,到了唐代为从二品,原官职为尚书左、右仆射,因为它们是从二品,也就改为了从二品,没有太大的变动。
南宋时期尚书左、右仆射升为从一品,左右丞相的地位也就跟着一块升上了一品,元代依旧还是从一品,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认为丞相权利太大,干脆就彻底废除了,重新成立了内阁。
宰相也是跟着历史变化而变化的,它跟丞相有所不同,比如左右丞相就是指那两个人,但是宰相是一个泛指。
秦汉时期,它可以是丞相、相国、三公……它也没有具体的官名,商代建立之后,伊尹为相,周公为太宰,两人都是辅佐皇帝最高官员,两人就合称“宰相”。
由于官职不确定,但又是辅佐皇帝的存在,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喜欢聘宰相,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两人都受人尊敬,但实际上并没有权利和官职,只能给皇帝出谋划策。
历朝历代的宰相都相差不大,宋代总算是有一个官名,不过宋太祖为了加强皇权,不断的削弱相权,又设立了“二府三司制”,宰相权利被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辽代,“宰相”成了正式光面,辽占领燕云十六州后,就成为了枢密院,南北枢密院下设北、南宰相。
宰相职位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清朝设立内阁大学士,明清两代,都习惯上的把大学士称作宰相。
丞相有明确的官职,但是宰相并没有明确的官职,因为太过于复杂,为了防止宰相权利过重,一直都是给一个虚名,看了这些你懂了宰相和丞相之间的区别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