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黄竑奏折开启“更储风波”,宪宗皇储变更还能当皇帝的原因有哪些
创始人
2025-08-05 07:33:18
0

“更储风波”的发生的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其特殊的政治背景是其一个重要方面。

其本质是由于皇位的更替而引发的皇嗣继承人变更,从而又诱发其他政治事件,这些政治事件又左右着更储事态的发展,以致局势更加错综复杂。因它与皇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变更必然导致最高权力中心的争夺。

从整体格局出发,

以朱见深(宪宗)皇储之位两次变更为主线,探究在皇储变更中,

孙太后、景帝、英宗的具体作为对“更储风波”进程的具体影响。并分析朝政各政治势力的发展及分化组合并对明中期局势的影响。

一、黄竑奏折

正式拉开更储序幕景帝从继位后就开始考虑易储问题

。就当时的政治势力而言,易储事件是一场包括皇帝、外廷朝臣等在内的朝廷中各种政治力量的直接较量。对于朝中各种政治势力在“更储风波”中相互制约以及消长变化,都对此次事件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而景泰朝的朝臣与前朝“三杨”等相比显得比较软弱。土木之变中“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率师五十万从”,结果“张辅、王佐、邝埜、曹鼐、张益等数百人皆死”,可见,英宗朝内阁、六部等重要官员大都死于阵中。

景帝继位初可用人才较少,必须提拔官员以处理当时的危机局势。

如于谦,正统十四年八月临危受命,负责京师守备并亲身指挥北京保卫战战,打退瓦剌的进犯。

此外,商辂也是在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后受命入内阁参与机务,协助景帝力主抗击瓦剌的进攻。还有陈循、王直、王文、胡滢等,都是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的。英宗正统朝处于王振对立面的朝中官员在此时也被启用。

景帝通过朝中与地方任职官员的人事调动来影响中央政治力量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对郕王府邸旧臣的提拔与重用。

实际上也是景帝即位之初依靠的主要政治力量。景帝刚继帝位就立即擢升府邸官员左长史仪铭为礼部左侍郎,仪铭“自侍讲出,讲读郕王府??从龙恩,官尚书”,右长史杨翥为兵部右侍郞,伴读俞山进鸿胪左寺丞,都曾对刚刚继位的景帝起了重要的顾问和参谋作用。

其中仪铭最得景帝心

,景

泰三年又召改“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加太子太保。

这些人事变动无意间使英宗朝的遗留朝臣在景泰朝变得易于控制,有利于景帝对其进行政治影响。景帝决意更换皇储,朝臣心知肚明,却一直不说破。一方面朝臣碍于太子朱见深无过错,废黜不合情谊,另一方面是迫于皇权的压力。

到景泰三年,瓦剌已不再威胁明朝了,

同时景帝也实现了对大权的牢牢掌控,似乎一切条件已经成熟

,然而却没有一个很好的时机来发动。恰好景泰三年四月,广西土知府庶子黄竑突然上奏言及易储之事,支持景帝,使景帝终于找到了借口,下定决心更储。所以黄竑的奏折正式拉开了更储的序幕。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景泰帝更换皇太子之心,早被世人所洞悉。

但是黄竑上疏言更储事,并非为明朝的社稷安稳考虑,而是出于私心,只为了迎合圣意,免除死罪。不管黄竑的目的何在,其上疏的内容才是景帝所感兴趣的。黄竑的奏书,使景帝一下子有了信心,有了支持者。

皇储是自己的侄儿,一直让景帝觉得不快,

更何况这个皇储是当时孙太后立下的,又有诏书为铁证

。所以,景帝一直没有合适的理由来废黜自己的侄儿。虽说景帝一直有易储心思,但一直都处于谋划阶段,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或者机会去实施他的计划。但审阅过黄竑的奏折后,使景帝恍然明白,时不可待,如果现在不有所行动,更待何时?何况一旦东宫羽翼丰满,就会后悔莫及。

可见,

黄竑的话句句都戳中景帝内心最敏感恐惧的部分,这都使景帝感到不能再拖下去了

,如果再这样下去,英宗及他的儿子朱见深对自己的威胁只会越来越大。所以,在景帝看到黄竑的奏疏后,惊呼“万里外,乃有此忠臣”,立即遣司礼太监兴安出喻意,召集廷臣商议易储之事。此时,景帝的易储计划开始付诸行动了。

二、更储计划的实施

君主专制下皇权的胜利在黄竑建言易储后,景帝迫不及待地着手进行。

其皇权的不可违抗性保证了更储计划的顺利进行。景帝一心想改立自己儿子为太子,看似势单力薄,却最终取得成功,这表明世俗皇权的强制性。

从侧面来看,远在千里之外的蛮夷之族都能直戳景帝的心思,

可见景帝易储的心思是非常明显的,而朝中大臣却一直装作不知道,始终是在和稀泥。所以,直到黄竑递交易储奏折,这一下易储之风就从地下卷到地面,来势凶猛。景帝在看到黄竑的易储奏折后喜出望外,随即命令廷臣会议商议易储一事,并遣司礼太监兴安出喻意。

在此之前,景帝曾诏阁部大臣觐见,

先发制人的赐予王直等内阁成员白银不等,恩威并施,企图以贿赂的方式换取阁臣的支持

,即“(景帝)欲易太子,恐文武大臣不从,先于阁下诸学士各赐金五十两,银倍之,陈循等惟知感惠,遂以太子为可易”,演出了一场以重金收买大学士陈循、高谷、侍郎江渊、王一宁、萧镃、学士商辂等人之戏。

这些大臣对景帝的意思心领神会,

以王文、陈循为代表的高官厚禄派贪恋官位,在皇储变更及确立的关键时刻,都唯唯诺诺

。内阁阁臣并非贪恋这几十两银子答应易储,而是因为这些银子是皇帝给的,如果不答应那就是忤逆帝意,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权衡之下,阁臣都选择了顺应帝意,答应更换皇储一事。后景帝派兴安传旨商议易储事。

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景泰三年夏四月,“议易皇太子。初,黄竑奏下礼部尚书胡濙、侍郎萨琦、邹干集文武群臣议,众心知不可,然莫敢发言,迟疑者久之。司礼监太监兴安厉声曰:‘

此事今不可已,不肯者不用佥名,尚何迟疑之有!’于是无一人敢违者,其议遂定。

濙等遂与魏国公徐承宗、宁阳侯陈懋、安远侯柳溥、武清侯石亨、成安侯郭晟、定安[西]侯蒋琬、驸马都尉薛桓、联名合奏,‘父有天下,必传于子,此三代所以享国长久也。

惟陛下膺天明命,中兴邦家,统绪之传,宜归圣子。

在威逼利诱下,文武大臣同意了易储。景泰帝自然是十分高兴,即命礼部选择易储喜日和制定礼仪。

接着,又迫不及待地任命文武大臣兼任东宫官属

。五月初二日,景帝正式颁诏更换了太子。从黄竑景泰三年四月上疏言及易储一事,到景泰三年五月景帝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易储就取得了成功,可见在易储过程中景帝并没有遇到太多的阻碍。

同时,

这也间接说明了朝中大臣在易储问题上大都持中立态度,他们不说破,也不上疏言及此事。

但到了必须面对易储一事时,却都表现得相对冷静,并没有出现激烈的反对行为。

三、朱见济去世,复储争论再起

人算不如天算,朱见济虽立为皇储,却无福消受,只一年多就夭折了。

实录中记载,景泰四年十一月,“皇太子见济薨,谥怀献”。至于朱见济的死因,史书中没有详细的记载。由于景帝又无其他子嗣可被立为太子,好不容易平息的易储风波,又再起波澜。朝廷上出现了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呼声。

景泰五年五月,御史钟同、礼部郎中章伦上疏请复立沂王见深为太子,首言复立。

继而引起朝中各势力再次躁动。首先,复储所反映的不仅是群臣的态度,更是朝臣们对继统之礼问题的争论。章伦、钟同等支持复储官员从维护社稷稳定为出发点,认为早立国本,利于国泰民安。其次,是否重新复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储,朝臣心中各有盘算。

复储不仅关系着景帝的地位、继统资格等问题,也关系着议储诸臣的政治命运。

在君,必然将继统合法性置于比其他朝政事务更为重要的位置,在臣,无论是从仕途意识还是从权位意识而言,都不会对帝位礼仪性问题等闲视之,故朝中再次出现纷争局面。

总结

“更储风波”折射出的是最高统治者对帝系延续性的保持与争夺。

从正统年间开始,明王朝无疑进入了转型的关键阶段。这是一个敏感期,“更储风波”正是发生在明朝中叶这一时期。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最大特点。

首先,通过研究明代中期的更换皇储这一事件,

深入的了解到了明代嫡长子继承制的实施状况,即实际践行与其所遵循的儒家理念偏差

;其次,加深对太子朱见深(明宪宗)的了解,对进一步探究宪宗朝的政治格局有很大的帮助。

如若研究宪宗朝朝政,即可从此次风波入手,具体分析风波过程中宪宗的被动处境,

以及其当时接触过的人和具体的生活状况,了解年幼的宪宗与其父亲复辟英宗首次见面状况,英宗对宪宗表现出的不欣赏以及宪宗即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邓海军,注册资本700万人民币,...
原创 张...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魏五子良将,也都是降将出身,张辽之前从吕布,在吕布败亡后,张辽率众降曹操,任中郎将,...
原创 总... 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中,开国总理当着各国记者的面发火,并且愤怒地陈述观点,有且仅有一次:在抗美援朝战争前...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像 大同市博物馆巡礼之四 钧魂分享 钧魂:青铜专业委员会会员 爱好古陶...
原创 宋... 转眼间,冬天就到来了,全国各地想必都开始开始降温了, 尤其是北方一些城市,甚至已经开始供暖了。 对于...
原创 南... 南宋的“归正人制度”及宋金二次议和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造成了南北百年隔阂,也是明朝建立前南北不相融...
原创 唐... 元载,字公辅,生于今陕西凤翔县,是中国唐朝中期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生涯堪称一部从底层奋斗至权...
原创 助... 2010年12月13日,是南京沦陷73周年的日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到了一批抗日战争...
原创 德... 徐奋鹏在《古今治统》(可与《资治通鉴》相毗美的史学巨著)记载:“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分...
弼马温是个技术岗位,齐天大圣原... “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