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在洪武大帝朱元璋生命的最后一刻问他,那些被他亲手处决的大明开国元勋中,哪一位的结局让朱元璋自己都觉得冤枉,我估计以洪武大帝杀伐决断的性格,未必会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在他心中大概率会出现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韩国公李善长。
76岁高龄的李善长被清算之时已退休了将近19年,而距离轰动一时的胡惟庸大案也过去了整整10年。
在很多人眼中,就算朱元璋不杀李善长,他这个老头肯定也活不了多长时间了。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还是选择举起屠刀砍杀了被誉为“大明萧何”的李善长,就难免让人觉得有些不近人情。
李善长是大明萧何一说,曾经是朱元璋的肺腑之言。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创业成功后的朱元璋仿效自己的偶像刘邦,评选了一个明初三杰的组合,他把干翻蒙元大军的徐达比作大败项羽的兵仙韩信,把能掐会算的刘伯温比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圣张良,把开国功臣之首萧何这个含金量最高的角色特意赐给了李善长。
萧何与李善长在汉、明的创业团队中都属于大后方造血的角色。
在朱元璋与刘邦这种从基层一刀一枪打来天下的布衣天子看来,能被赋予守家重任的人必须是自己最信任的人。
因为把粮草、军械、兵源补充、开矿冶铁等各种琐事串在一起时,这些琐事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胜负的概率。
所以两军决战,很多时候拼的就是谁的后勤更靠谱,谁的基本盘更扎实。
然而,从萧、李二人的履历来看,李善长似乎比萧何更会做人。因为当年刘邦宣布萧何为大汉第一功臣之时,朝中不服的人大有人在。即时刘邦用各种手段稳固和拔高萧何的地位,但是众多开国功勋的心里其实还是不服对萧何的封赏的。
大家还在明里暗里提议让身体负伤七十余处,且在汉军中攻城拔寨最多的曹参来做大汉朝功臣的第一把交椅。
而与之相比,当朱元璋宣布李善长为大明第一功臣之时,朝廷上下满朝文武居然出奇的安静并且意见统一,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就连那些平日自始甚高的武将刺头也都欣然接受。
不过,也正是这种万众一心认同李善长为百官之首的阵势,反而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很多人都说李善长是淮西勋贵集团的利益代言人,但从史书中来看,李善长虽然在朱元璋起家的那群老哥们中有很高的威信,但要硬说他为淮西勋贵集团谋利,则明显有些站不住脚。
因为李善长从1368年担任开国宰相一职,到公元1371年告老还乡,中间3年中并无太大过失,以朱元璋那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性格,李善长在任期间如果真有什么结党营私的迹象,应该早就被洪武大帝砍了。
其实朱元璋对李善长也很了解,他明白这位老伙计仅仅只是很单纯的享受那种被当做老大哥的感觉。
李善长也很了解朱元璋,他知道朱元璋杀自己就是为了给孙子朱允炆清除隐患。因为两个熟读史书的人都知道,自从历史上出现了司马懿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君王会相信人过了70岁就没有谋反之心,反而是活的年级越大的功勋越容易被猜忌。
可以说,司马懿在70岁高龄发动高平陵之变这件事无意中害死了后世中很多的老功臣。
南朝刘宋大将檀道济跟随刘裕南征北战,建功无数,结果就是因为年事已高,被人造谣“安知非司马仲达也”而惨遭杀害。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准备御驾亲征高句丽。将李靖诏入皇宫,想要带他一起出征。然而当时的李靖已经超过70岁了,身体又有毛病,于是便想请假不去。可这时李世民却说道:“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
这吓的李靖立马请求一起出征,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司马懿年龄大了也能带病为曹魏立功,表明李靖身体还可以。实际上却是一句试探的话,当初司马懿同样是称有病不出征,才骗得曹方曹爽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祖。司马懿才会凭借此机会一举夺权。
到了洪武大帝朱元璋这里,为了孙子朱允炆的政权稳固,他不允许一丁点的潜在危机存在,偏偏李善长是个长寿体质,于是朱元璋粗糙的编了几条罪状,把李善长送到了鬼门关。
在这些罪状中,有一条是说李善长曾经为修豪宅从汤和手里借调几百士兵,汤和觉得这是僭越的大事,随即举报李善长。
这个说法估计李善长与朱元璋自己看见都觉得可笑,因为那位叫汤和的老伙计早就因中风不能言语了。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死了之,可能就是李善长与老搭档之间对彼此的最后一次成全吧。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