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大臣、嫔妃、百姓因出错而被处罚。在这些刑罚中有很多及其残忍的,很多犯人因忍受不了刑罚过程中的痛苦而丧失生命。其实电视剧中所展现出来的刑罚并不是为了表演效果,而是在历朝历代中都是真实存在的。今天我们就通过下组照片看看清末都有哪些刑罚。
照片中就是古代刑罚之一的杖刑。杖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打板子。杖刑的起源很早,早在《尚书·舜典》一书中就有关于“鞭作官刑”的说法,也就是用鞭杖惩罚失职的官吏。到了北齐北周时期,将杖刑列为五刑之一,之后一直相沿至清末。它的原理就是指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的一种刑罚,这要求受刑的犯人脱掉中衣(内衣),直接用毛竹、木板打臀部。
照片中就是清末刑罚之一的枷锁刑,画面中的这名犯人头上戴着夹板,在他的脖子上还被铁链锁着,不知道他看到了什么,一脸惊恐的看着远处。枷锁一词出自出《隋书·东夷传·流求国》:“犯罪皆断於鸟了帅……狱无枷锁,唯用绳缚。”主要是由枷和锁构成,这是旧时拘系犯人的两种刑具。枷是指木枷,锁就是铁索。
照片中一名男子正在向摄影师展示这项刑罚。从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犯人被处以这种行刑的时候,犯人必须在被绑着双手双脚的同时把头塞进最上边的洞里,然后保持一种也蹲马步的姿势,这个刑罚看似很轻松其实不然。
照片中就是清末刑罚——站笼。这种刑罚始于明朝,之后沿用到清朝以及民初时期。站笼又称为立笼,所受刑的犯人,必须站在这个规定的笼子里,同时犯人的脖子要卡在笼子的外面,而且动都动不了。脚下可垫砖若干块,受罪的轻重和苟延性命的长短,全在于抽去砖的多少。有的死刑犯会被示众三天后论斩,有的则会被活活吊死。
照片中就是被流放的犯人。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虽然这种刑罚起源很早,然而远古以来多是零星出现,到秦汉时代才逐渐形成体制,直到南北朝后期流刑开始进入五刑体制。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将已定刑的人押解到荒僻或远离乡土的地方,以对案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
照片中就是清末刑罚之一的绞刑。绞刑,主要分为缢死和勒死两种。缢死,也就是所谓的吊死,是指以绳索将人的脖子吊在半空而死亡的方法。而勒死,也就是指以绳索勒住人的脖子而使之死亡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上,绞刑通常不是最低级的死刑。正相反的是,高官皇族为保留全尸,通常会要求自缢赐死或绞刑处死,而不是可能导致身首异处的斩首。
照片中就是清兵正在凌迟被捕的义和团成员。凌迟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从这个词就可以想象出这个刑罚是有多么的残忍了。凌迟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共需要用3357刀,并且要在最后一刀,也就是第3357刀,要将罪犯刺死,才能算凌迟成功。
照片中就是清兵正在凌迟被捕的义和团成员。凌迟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从这个词就可以想象出这个刑罚是有多么的残忍了。凌迟刑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正式定为刑名是在辽,此后,金、元、明、清都规定为法定刑,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共需要用3357刀,并且要在最后一刀,也就是第3357刀,要将罪犯刺死,才能算凌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