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起义是爆发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捻军可以说是清朝最难缠的民间组织,实力不比太平军差。但是后来在清军的打击下捻军也失败了,
今天就来分析下失败的原因。
一是清朝内部的斗争
剿捻统帅
自周天爵到李鸿章之间迭次更替
,是因为“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各怀异见,其隐蔽的、公开的纷争恶斗,贯穿于捻军战争的始终,给捻军的存在和发展造成可乘之机。
捻军能奋战15年,驰驱10各省,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息息相关”。
“在长达15年的攻捻战争中,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纷争迭起,
和春与袁甲三,袁甲三与胜保,胜保、僧格林沁与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曾国藩与李鸿章等,都各怀意见
,明争暗斗贯穿于攻捻战争的始终,形成对捻军攻剿的牵制力,给捻军的存在和发展造成可乘之机。
袁甲三和和春之间的勾心斗角是捻军崛起的外部原因。
“捻军的崛起,毫无疑问与袁和争斗以及袁被罢召回京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是和捻军内部领袖人物有关系
之前人们从捻军自身寻找他们失败的原因。以往讨论捻军失败多着眼于农民阶级的一般局限性,而联系具体领袖人物的分析则较少。
我认为捻军领袖人物存在的六点不足导致了捻军的失败。这六点为:
1.逼上梁山与自发造反
2.宗族武装与地域集体
3.半是“日子主”半是“穷光蛋”
4.图生存与图王霸之业
5.寻仇斗杀与争权位地盘
6.脚踏两只船与叛变投敌。
捻军存在的这六个方面的弱点和“无大志”等局限性使捻军最终失败,“从某个角度说,捻军不是被敌人打败的,是被自己打败的”。
三是与太平天国的关系
太平天国牵制了清军的主力,缓解了清军对捻军的压力,为其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
随着太平天国的败亡,捻军与太平军遥相呼应的有利条件不复存在,捻军遂陷入孤军作战的被动境地,其面临的形势空前严峻。
曾左李作为剿捻军统帅,比原先的清军统帅都能干、有谋略。捻军要取得反清斗争的最后胜利,必须提出鲜明的政治纲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起义的积极性。必须有可行的战略规划和正确的战术指导方针。”
然而。捻军后期的战斗历程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导致失败。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