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说起
唐国安(1858~1913)
,不能不提
容闳(1828~1912)
,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留美学生。
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利益
——容闳《西学东渐记》
正是容闳和曾国藩谈及了“西学中用”的思想,并且提出洋务运动固然很重要,但
人才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
清末的中国
,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太多,在各个领域都急缺人才,于是,容闳提出了在当时颇为新颖的人才培养计划——留美学童计划,得到了
曾国藩的支持。
自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留美学童,一共是120名。
唐国安
就在这些学童中间
,
他是广东香山县鸡山村人(现珠海唐家湾)。
55岁是他一生的岁月,但他却兢兢业业地办好了两件大事,福泽后人。
远渡重洋
唐国安,
在
叔父唐廷枢的推荐下,入选留美学童,排名第36位。
1873年,他与第二批学童一起赴美留学,作别故土,远渡重洋。
最初的6年,唐国安在哈特福德市新不列颠中学学习,成绩优异;1880年,他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然而就一年多后,清政府取消了留美学童计划,1881年,将所有在美学童召回,唐国安的海外学业就此中断。
留美学童计划时长原定15年,参考今天的学制,应该是留足了时间,使学童们可以读完中学+本硕,可惜在项目的第9年就夭折了。
若按原计划,学成归来的人,是会被委以重任的,但谁知世事难料,被召回学童的未来之路,似乎变得茫然。
真正卓越的人,终究会成为历史星河之中闪亮的光。
#人才#
高光的演讲
1881年被召回,唐国安已经23岁,此后,他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事业出路。
他先是被分配到天津医学馆学医,但从法律专业跳转到医学,与初衷相去甚远,于是借故返乡伴母,没再继续医学研究;之后做了旗昌洋行的翻译,又在开平煤矿、京奉铁路做基层,到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前身书院任教,
再后来到上海《南方报》求职,当了编辑,同期,结识了好友颜惠庆,两人联手办起了该报的英文版,写社论,评时局,意气风发地宣传进步思想。
唐、颜最为默契之处还是两人都强烈地反对鸦片。
在当时的广东民间,流传着一首抵制鸦片的歌谣,述说着鸦片致民贫弱的危害:
鸦片是土,吃久糊涂;
亩仔无顾,亲戚断路;
今日无涂,千艰万苦;
明日无涂,大仰难度;
后日再无涂,一命呜呼。
1907年的唐国安已近半百,但仍称不上功成名就,在唐绍仪推荐下,他出任了外务部司员,1908年,开始以翻译的身份,参加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动。
唐国安和颜惠庆,共有一位反对鸦片的国际盟友,就是美国住菲律宾主教勃伦脱,也是举办国际禁烟大会的重要倡议者。
经过多方多年的默默努力,中美联合举办国际禁烟大会的事儿终于成形了。
1909年2月,万国禁烟大会在上海外滩召开,中、美、英、法、俄、德等十三个国家41位代表参会,唐国安以中国代表团专员代表的身份与会。
那一年,唐国安虽已年过半百,仍然兢兢业业地尽责,承接了会议中的大量工作,负责报告、回答提问、主持讨论、演讲等重要任务。
禁烟事大,关乎多国的利益纷争,能在会上形成共识的禁烟议案,中间环节势必曲折复杂。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唐国安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他以一篇8000字的
英文演讲
,从道德问题和经济问题两个方面阐述禁烟见解,逻辑严谨、缜密透彻地论证了多国联合禁烟运动的势在必行;凭借着深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流利的英文,讲清楚了禁烟这件务必引起国际关注的大事。
在会议最后一天的陈词中,唐国安儒雅而不失份量地表述:“我们总不可忘记,有一项法则高于所有人类的法则,这项法则比所有的经济法则伟大,这项法则甚至凌驾于自然法则之上,那就是永恒的上天的法则,这项法则按孔子的说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按耶稣基督的说法是‘你应该爱你的邻人,像爱你自己一样!”
《字林西报》发表了唐国安的演讲全稿,称之为“一份杰出的、逻辑性很强的报告”;《申报》评价是“一篇有说服力的演讲”,史学界认为这是“中国禁毒史上的经典文献”。
呕心沥血办教育
梁诚(1864~1917),也是早年清政府派出的120位留美学童之一。
1904年,任驻美公使(三品卿衔)的梁诚,与当年一同赴美的几位同学联合,就“庚子赔款”的归还和使用问题,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展开谈判。唐绍仪和唐国安以外务部官员身份参与商谈,对于此事,唐国安更是殚精竭虑地投入。
同在1908年,也就是唐国安的事业有所转机的那一年,中美就退还部分庚款的事项达成协议,约定好从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选派100名留学生,第5年后,每年不少于50名,持续32年,退还部分的款项,用以支持每年的留学事务和人才费用开支。
为了落实庚款留美工作,晚清外务部和学部联合组建了游美学务处,任命了一总二会三位管理者,周自齐兼任总办,学部的范濂源兼会办,唐国安任全职会办。
唐国安后来在游美学务处之下,设立了两个子部门,一个负责签证出行等事务,一个负责留学生的择校、学业、费用管理等,架构职责清晰明确,并于1909年送出了第一批留美学生。
与此同时,外务部也在推进游美肄业馆的筹办,馆址选在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唐国安被提名指派筹备此事。1911年,外、学二部同奏,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周自齐为学堂监督,范濂源、唐国安为副监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清华学堂办学款被袁世凯挪去军用,11月学堂关闭,管理层们纷纷离职。
危局中,众人各有投奔,但唐国安始终固守初衷,并没有放弃心中梦想和责任,他张罗着组建起校卫队,自购枪支,守护动荡时期的清华学堂及其财产安全,默默等候着,坚信教育之路来日方长。
1912年5月,民国政府采纳了唐国安的教育管理建议,恢复了清华学堂,同时取消了游美学务处,将其下职能迁移至清华学堂。同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唐国安成为了实至名归的第一任清华校长。
1913年8月,唐国安因心脏病病故于家中,这位清末民初的外交家、教育家,虽仅仅度过了半百人生,却也为后人留下了两项辉煌。
任何时代的精英,都承载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和责任,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踏着时势与机遇铺好的路径笃定前行,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总能建造出不凡的成就,成为汇入历史星河中的闪亮。
如果当下的你,也在将近半百人生处徘徊,也当知此处并不孤单,来日方长。
#大龄职场#
#历史真相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