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12月,东郡太守桥瑁第一个竖起了大旗,诈称京师三公发信给各州郡,陈述董卓的恶行,号召各地举兵讨董。
自兖州地区首倡义兵后,各州大佬纷纷响应,集合了十二路兵马共讨董卓
1、州长级别: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
2、太守级别:勃海太守袁绍、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东郡太守桥瑁、长沙太守孙坚,后将军袁术。
由于袁绍四世三公的名气,
袁绍自号车骑将军,
被公推
为关东联军的盟主并起兵讨伐董卓。
但是这些人真的服从袁绍领导吗?
不见得。
比如实力最强的冀州牧韩馥,他本是袁家故吏,但在讨论是否讨董时,他居然说出现在是助袁氏还是助董氏这种话,底下人提醒:“这打的是国仗,兴兵是为国家,如何说什么袁氏、董氏!"
迫于形势,韩馥最终支持讨董,但是只出粮,不出兵,还动不动就减扣军粮。
(在皇权式微的情况下,各家其实都心怀鬼胎,想着浑水摸鱼,董卓一个西凉蛮子就能入京执政,凭什么我们关东士族不行?)
联军声势巨大,整个关东地区基本都“叛乱”了,其中
河内太守王匡
更是直接威胁到洛阳的安全
(
王匡还是董卓为了示好才得到河内太守的位置,那么关键的位置居然给了外人,董卓被士大夫洗脑的很成功。此外值得一说的是王匡是
兖州泰山郡,何进曾命令他返回家乡兖州泰山郡征兵,这可是当时天下的五大强兵之一)
看到那么多人讨伐他,董卓愤怒了,这帮白眼狼!
当初建议赦免袁绍的人是周毖和伍琼,董卓把两人叫来:“我刚到洛阳,你们劝我擢用能人志士,我一一听从,可这些人一上任就公开起兵反抗我,是你们出卖了我,不是我要出卖你们!”
随后将周毖和伍琼斩首,准备出兵讨伐联军。
但是洛阳城的水太深了,周毖和伍琼仅仅是浮在表面的小人物,接着
士族集团在洛阳坚守岗位的同志们又发言了。
御史郑泰出言反对出兵,董卓不悦。
(董卓此时手握西凉、并州和中央军的北军和西园军,军队兵多且强悍,他知道联军组建的时间不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形成战斗力,这个时候董卓出兵征讨,联军肯定吃大亏。)
郑泰耐心解释原因:指出关东诸将根本无必要劳动大军对付的十点理由:比如人民安逸已久,已无战意;董卓熟悉军事,名振当时,足以令人慑服,关东诸将全都不是军旅之才,对阵根本不是董卓的对手等等,总之一句话,董公此时万万不可出兵啊。
一通神侃把董卓弄得晕乎乎,董卓又被灌迷魂汤了
(士大夫最厉害的就是嘴皮子,本来可以不杀太监的何进最终和太监两败俱伤,
董卓比何进强不到哪里去,自打进了洛阳就一直被忽悠。洛阳是百年世家大族的聚集地,人家的专业就是搞阴谋,董卓之前一直都在边疆和羌人、匈奴打交道,哪里玩的过这帮骗子)
董卓深以为然,还觉得郑泰是个人才,打算委任其为将军,统率诸军对抗讨伐军。及后有人向董卓说郑泰智略过人,其实暗中与敌人合谋,给他兵马就是让他交给其同党。董卓于是收回郑泰兵权,改拜议郎。
董卓此时才开始对士大夫有了警惕,恰巧黄巾余党郭太等在并州西河白波谷死灰复燃
(并州的政府军都被丁原带到了洛阳导致并州空虚)
白波军不仅壮大到十多万人甚至攻破河东郡,
董卓派女婿牛辅讨伐,发现打不动,白波军的
兵峰离洛阳近在咫尺了。
内有奸贼,外有乱兵,董卓起了迁都之心,回
长安吧。
董卓召集朝臣们开会,原本以为经历了废立事件已经没有人再会反对他,谁料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司空荀爽等重臣齐声反对。
董卓当场免除了杨彪、黄琬等人的职务,提拔王允当司徒,董卓还明确王允作为迁都事宜的总负责人。
(曾经的反太监斗士成熟了,王允甚至不惜矫情曲意,偏违原则,来换取董卓的信任,只为了那最后一击,与伍琼等人相比,王允才真正深不可测。)
其实董卓在选择王允之前他更看好的人是朱儁,朱儁作为当年讨伐黄巾军的3位主将之一,在军中素有威望,但是朱儁再三推辞,董卓只好作罢
(朱儁随后找机会出逃洛阳,在豫州召请部队讨伐董卓,洛阳城里都是要干掉董卓的人)
在迁都长安前,还有两个人要先解决掉:在关中手握重兵的左将军皇甫嵩和长安的京兆尹盖勋,董卓以天子的名义将二人征入洛阳。
诏书送达关中,皇甫嵩的长史梁衍建议:“董卓霸占京师,擅自废立,现在又征将军您,您如果去了,大则有生命之危,小则受困遇辱。趁现在董卓还在洛阳,天子即将西来,将军可以率众迎接至尊,奉令讨逆,袁绍等人在东,将军您在西,董卓可擒!”但皇甫嵩不敢接受这一类的建议,皇甫嵩一走,盖勋也孤掌难鸣,只好去了洛阳。
(如果皇甫嵩此时反了也许能改变历史,但是这样一来,汉室的威望就荡然无存了,皇甫嵩这是在保留朝廷的脸面啊)
皇甫嵩到任后,董卓因为旧怨(去年朝廷改任董卓为并州牧,诏令他把手下的人马交给皇甫嵩,董卓不交出兵权,皇甫嵩上书朝廷谴责董卓),便指使他人陷害其入狱,欲致其于死地;皇甫嵩之子皇甫坚寿与董卓关系不错,于是亲自求见董卓,责以大义,又叩头落泪替父求情,董卓这才答应释放皇甫嵩任命他为议郎。
(更证明皇甫嵩的伟大,明知道去洛阳会有风险,依然无所畏惧,刘氏皇族养士一百多年,还是有不少汉室的忠臣)
190年2月,朝廷正式开始迁都。
董卓本人留守洛阳对抗关东联军,派出部将
强行逼着数百万洛阳百姓移民关中,然后一把大火将洛阳夷为平地,两百里内,房屋尽毁,鸡犬不留。沿途道路变成了人间炼狱,大量的百姓被饿死,踩死,尸体堆满道路
。(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献帝等到长安后,未央宫因为太简陋,还无法居住
(居住长安城原有未央宫,规模宏大壮丽,王莽之乱时,赤眉军两次攻入长安,未央宫遭到焚毁)
献帝仓促西迁,献帝只能在京兆尹府临时下榻。
到了长安后,董卓为了泄愤命长安朝廷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袁术同母兄)及其家五十余口全部灭门。
消息传到联军后,袁绍悲愤不已,双方正式开打。
关东联军分为四个方向:
冀州方向:冀州牧韩馥屯邺县,袁绍和王匡屯河内郡。
酸枣方向:兖州刺史刘岱、陈留郡太守张邈、广陵郡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曹操
豫州方向: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郡。
南阳方向:后将军袁术、孙坚屯南阳郡鲁阳县。
自北向南形成一线,对洛阳构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包围圈。
董卓也分成三路进行布防
北路以牛辅为主将,对抗河东郡、河内郡的联军以及白波军;
中路以徐荣为主将,对抗酸枣方面的关东联军;
南路以胡轸为主将,吕布、华雄辅助,对抗鲁阳的袁术和孙坚。
袁绍令王匡在平阴渡口过黄河,牛辅坚守南岸的同时,暗中派出精锐部队从另一个渡口小平津渡过黄河,绕到王匡背后,抄了联军的后路。这一仗王匡所部损失惨重,只得退回怀县与袁绍会合,不再出战。
(这是袁绍的第一仗,以惨败告终,名将都是需要经历战火才能成长起来,后来袁绍在河北打的拥有东汉第一战力幽州铁骑的公孙瓒龟缩城池不敢出城一步)
袁绍的惨败让中路的联军惊恐不已,原以为振臂一呼,就能轻易打倒董卓,真交手才发现凉州军果然强悍无匹。
眼见群雄按兵不动,
曹操发表演讲:“咱们举义兵诛暴乱,现在十多万大军全都到了,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现在打他就一战而天下定了!“
没人搭理,只有好友张邈和鲍信赞助了兵马。
这也是曹操的第一战,可惜他遇到了董卓集团最会打仗的大将:徐荣。
徐荣、玄菟人
(汉朝在辽东设了四郡,其中玄菟和乐浪管辖朝鲜,以前朝鲜韩国的大部分都在汉朝手里)
徐荣虽然是一个东北人,但由于作战有勇有谋,所以深得董卓的信任,不断晋升,成为凉州军的大将。
初生虎犊不怕的曹操只凭借一股勇气就直冲而来,在渡汴水时被徐荣半渡一击,混乱中,曹操的战马被乱箭射死,紧要关头,曹洪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骑,拼命杀出了重围,才保住一条命。
在这次大战中,曹操损失惨重,主力基本全部报销。
回到营地后,见到十数万依旧在吃吃喝喝的酸枣诸军,气愤道:“
咱们的兵是义兵,为的是国家,现在天天不动弹,令天下子民失望,我替诸君感到耻辱啊!”
结果这些关东领导根本不搭理。
(义兵?醒醒吧孟德,都乱世了,手里有兵才是王,你要去玩命,随便你,咱们可得保存实力)
这次的汴水惨败,也是他曹操生中重要的分水岭,他慢慢的完成了心理蜕变,曾经的曹操,硬扛宦官、讨伐黄巾、打击腐败,现在你们要打董卓他也加入义兵豁出命去讨伐,他是一心一意心要当大汉忠臣的。
但是时代变了,你们这些士大夫的想法是:大汉就要完了,还不赶快去瓜分!
如果说之前的曹操心中是想匡扶汉室,此战后他变了,他要当乱世最强的人。
不过此时的曹操还弱小,还不值得董卓重视,董卓现在最心烦的就是南方战场,那里有一只江东猛虎,把他的凉州军打的四处找牙。
其实一开始,袁术和孙坚也和关东联军们一样,根本就没提打董卓的事。
(都在忙着扩大地盘,谁吃饱了去打董老虎,孙坚的故事之后会在三国系列孙家篇里面详写)
那么董卓和孙坚又是怎么打起来的呢?
原来董卓一把火把洛阳烧成无人区后,给养很成问题,开始劫掠洛阳周边的城池,结果侵入了颍川,闯到了孙坚的地盘,在梁县(临汝西)徐荣和孙坚撞上了。
结果孙坚没打过,颍川太守李旻被杀,由于情状狼狈,孙坚脱下此帻,让亲信部将祖茂戴上,吸引敌人。董卓骑兵以为戴帻的是孙坚,纷纷前来追逐。孙坚这才有机会从小道逃出重围。(徐荣的能力强不强?)
随后董卓把徐荣调回中线,派胡轸和吕布收拾残局。
这次出征的人选很有问题,胡轸跟吕布,一个凉州武威人,一个并州九原人,分属两个集团。
(董卓的嫡系是凉州军,并州军是为了对抗董卓以利诱之,自然并州军的待遇没有凉州军高,这次领军的大将也是胡轸,吕布仅是骑督。)
两派本来就有隔阂,偏胡轸还不会做人,出兵前就高调放话“这回出来非杀一个高级别的干部立立威”
高级别?你肯定不会杀自己凉州兄弟,难道要杀吕布?
(古往今来出征时杀将立威基本套路是这样的,一开始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然后突然有一天拉下脸,杀一个非常过分的人,随后起到震慑效果。)
还没打,军心已经乱了。
军队开到广成时,天已经很晚,士马劳累,应当驻军休息。而董卓预先制定的作战计划,也要求在广成住宿,秣马厉兵,养精蓄锐,然后再乘夜进兵,天明时分攻城。
但吕布等并州诸将都嫌忌胡轸,不想让他成功,便说:“城中敌兵已经逃跑,应该快点去追赶,寻求战机。否则,就没有机会了。”胡轸便率军连夜进发。
胡轸随后不休整连夜进军,结果到了城下发现城中守备十分严密,偷袭不可能成功。这时,军队饥渴困顿,士气低落,吕布同志又派手下高声嚷嚷:“城中贼出来啦”!
黑夜中,士兵不明真假,扰乱奔逃,弃盔甲失鞍马,十分狼狈。
孙坚抓住机会乘势出城追击,因为在夜间董卓军还没有堑壕工事防御,结果胡轸一触即溃,部下督华雄也被斩杀。
(关公喝酒前杀的华雄其实是在这个报销的,华雄一夜没睡来回跑了好几十里后再被猛男孙坚狂砍,就算再能打,也扛不住啊)
孙坚进军大谷,拒洛阳九十里。
董卓亲自引兵与孙坚交战,结果再次遭到孙坚重创,他留下吕布掩护,自己转守渑池和陕城。
董卓两次大败其实有不少原因
1、连朝廷都迁走了,凉州军将士自然知道洛阳不会久住,所以这段时间他们每个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抢东西上,谁还会拼命打仗呢?
2、并州军和凉州军有隔阂,军心不齐。董卓把并州军留在洛阳防备孙坚,自己带着凉州军回长安,不就是把别人当垫背嘛,最好关东联军和并州军两败俱伤。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孙坚本身能打,他久居凉州,知道凉州军的作战特点。
孙坚挥兵,进攻洛阳,与吕布接战。
吕布也不傻,和张辽稍作抵抗后就撤出了,孙坚由洛阳南门之一的宣阳门攻入城中。
孙坚入洛阳后,打扫汉宗庙,安葬被挖开的皇陵,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意外的拾到了袁绍政变那一夜遗失的传国玉玺。
(如果他不尊重汉室,也不会有机会拿到玉玺,善有善报啊)
此时的洛阳已经成了一座空城,孙坚见此惨状,无限惆怅,潸然泪下,表示跟董卓没完,定要铲除国贼!于是分兵出函谷关准备继续往西打。
此时离洛阳最近的袁绍得知了消息,督促河内郡太守王匡率领主力出击黄河上的重要渡口河阳津,随时准备渡河作战。
结果刚被孙坚碾出洛阳的吕布再次利用声东击西之计,派出精锐绕道王匡背后发起攻击(这一招之前牛辅用过),王匡所部再次大败,死伤殆尽,王匡仅率少数人马逃走,之后吕布从容撤退,与董卓的大部队会合。
心灰意冷下,袁绍放弃了与董卓争雄的想法,开始扩大自己的地盘。当时,除了孙坚在不断与董卓作战外,其余的关东群雄早已将这事置之脑后。袁绍、袁术虽为兄弟,可互相也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因袁术不赞同袁绍拥立新帝的提议,兄弟两人因此翻脸决裂。当袁术派孙坚去攻打董卓时,袁绍派周禺为豫州刺史,率兵袭取曾作为孙坚豫州刺史治所的根据地。
孙坚得此消息,十分感慨:“我们同举义兵,目的是为了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贼将被扫灭,内部却如此争斗起来,我跟谁戮力同心,回天转日呢?”
说完,仰天长叹,泪如雨下,饮恨退兵。
至此,随着孙坚赶跑了董卓,关东群雄互相撕破脸的暴力混战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