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帝国海权、石油禁运、经济封锁: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经历了什么
创始人
2025-07-30 11:33:09
0

这是日本历史上最大胆的一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开辟的关键节点。

这也是东亚太平洋体系中的守成国和崛起国展开了战争的一天。

这一天,日本向美国珍珠港发起了偷袭。

有人说,这是日本的不自量力,也有人说这是昭和时代日本人的决心。

那么,日本二战前的军国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进行的?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和美国之间传统的友好关系又是如何恶化的?

本期为大家讲述,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的日本的世界。

一、二战前日本的政策转向:从币原外交到军国主义扩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为了规范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秩序,各国在1921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并确立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上,日本如法炮制的“亚洲门罗主义”,遭到列强的强力围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华盛顿体系否定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华取得的优越地位,日本军队撤出中国山东。

此时的日本,被束缚住了手脚,今后被迫放弃军事手段,只能通过经济手段来为本国谋取利益。日本不得不放弃一度盛行的强权外交,转而同意遵守同其他列强签订的《九国公约》,因为如果日本不遵守上述约定,将极有可能陷入严重的外交孤立之中。

这使得日本在政治上,开始追求协调外交。

不仅如此,日本搭上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柯立芝繁荣”的便车,在全球自由贸易的大背景下,日本逐渐加固了自己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亚太枢纽的作用。

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工业,从亚洲国家进口原料,通过引进欧美国家技术、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生产,继而将产品卖回欧美市场。

那时的日本,同欧美乃至全世界的经济联系都十分密切。

这也就导致欧美人,特别是美国精英认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已经成功驯化了日本人血脉中的武力冲动和强权外交。

日本人也意识到了以上两点。

在华盛顿体系的政治和军事约束下,加上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各国之间自由贸易为日本带来的经济红利,使得日本愿意“自废武功”,接受那是国际潮流中的协调、协商,通过谈判解决纷争的方式。

这就是20世纪初,日本所奉行的“币原外交”,或者说被称为是“协调外交”。

连美国都认为,日本已经被纳入华盛顿体系中,日本的扩张主义情绪已经被遏制。

但是,需要记住的一点是,日本国内这种以“币原外交”为代表的和平思潮,最为重要的前提下,不是政治上的被限制,而是世界自由贸易下,为日本带来巨大的经济利润。

因此,日本的外交政策,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后,进入转折,因为“币原外交”存在的经济基础,遭到侵蚀。

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后,各国为了各自恢复国家经济,纷纷实行经济民族主义,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提高关税壁垒,这就完全破坏了此前一直进行的自由贸易。

具体来说,经济大萧条导致国际市场关闭,进而导致农产品价格暴跌,这使得300万失业农民回归乡村。

倘若以1926年的农民收入为基础,那么到了1931年,农民阶级的收入要少一半以上。

接下来,由于对日本经济的悲观预期,资本外逃加剧,1930年到1931年的黄金流出日本达到8亿日元以上。

当时的日本城市人口失业率甚至已经达到15%到20%,这也使得日本原有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濒临崩溃。

严重的经济危机,最终导致社会危机。法西斯军国主义开始风行,不断渲染和鼓动对外扩张,转嫁危机。

在野心家的不断渲染下,愤青们打起“爱国”、“杀卖国贼”的大旗,极力反对奉行协调外交的政治家,甚至不惜刺杀日本首相。1930年伦敦裁军会议中,日本首相滨口雄幸同意英美国家限制日本辅助舰无序扩张,这更加激怒日本国内的法西斯军国主义者。这最终为这位日本首相招来了杀身之祸。

国内的愤青加上皇道派野心家的刺激下,日本开始不断对外扩张,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者鼓动下,日本在1931年,由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二、北上和南下:日本在战前的扩张?

日本的军国主义扩张情节,在20世纪初的两场帝国主义战争——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中,被初步体现出来,那么20世纪30年代日本转向后的外交政策是如何扩张的呢?

总的来说,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之后,主要制定了两个作战方向,即“南下”攻击东南亚、“北上”攻击苏联。

日本的南下计划从1939年5月开始。

日本试图按照原定计划,率先进攻早就被苏联控制的外蒙古,继而攻占整个西伯利亚,这样一来就可以占领苏联在这一地区极其丰富的战略资源。

然而,经过几个月的奋勇努力,日本最终在诺门坎,被苏联狠狠地修理一顿,这也使得日本终于认清现实:北上的路是走不通的。因为此时的苏联,已经不是1904年那个腐朽落后的沙皇俄国了。

诺门坎战役之后,苏联最终放弃北上计划。

北上走不通,日本的扩张却不会停止,依旧在继续寻找下一个战争的目标。因为日本这样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一旦没有扩张目标,日本将会陷入极其严重的社会危机,形象点说,现在的日本已经行驶在没有刹车的、并且高速行驶的大卡车,根本无法停止。

于是,日本开始正式实行南下政策。东南亚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比如,荷属东印度的石油、橡胶等就备受日本重视。日本需要东南大地区巨大的市场和巨大资源储备。

不仅如此,东南亚地区还是亚太地区关键点咽喉地带,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区,正对日本南大门。

倘若巨大的东南亚资源产出,被日本控制,日本国内资源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进而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并且东南亚重要的咽喉地位,也对日本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面临南下的决策,依旧给日本带来了新的抉择。

因为日本是一个晚近的崛起国,那时候,世界几乎已经被各大殖民大国瓜分殆尽,东南亚地区的大多数地区已经是英美荷等西方国家殖民地。倘若日本觊觎这部分区域,势必会与该区域背后的列强们产生冲突。

其中,美国的利益受影响最大。

美国在东南亚还有菲律宾这块殖民地。因为东南亚地区,一直是美国重要的石油、钢铁、橡胶的重要渠道和主要供应地,那时候的中东还没有像现在那样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石油产地。

正因如此,美日之间在东南亚地区矛盾不断。

最终,日本的政策引来了美国的严厉制裁和ABCD包围圈的围堵。

三、《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珍珠港事件之前的日美传统关系?

在日本和美国经济利益冲突与摩擦日益增大之后,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日本与美国之间有何种传统的关系。

19世纪末之前,两国几乎没有接触。

直到19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战舰在其舰长马太-佩里的领导下,才叩开日本国门,同美国打交道。

其后,在1911年两国签订的《日美通商航海条约》,是保障两国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自由贸易的重要条约。

可以说,在二战爆发前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和日本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到了20世纪最初的三十年,日本的经济逐渐发展,石油、橡胶的需求越来越大,转而觊觎东南亚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中国等地的销售市场。

日本和美国的亚洲政策发生了直接的冲突。

因为,两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主要的工业国,两国对各国政策大不相同,尤其对待东亚,尤其是中国的态度完全不同。自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美国就一直关注日本行为以及中国抗日。

当然,美日之间的贸易往来也非常密切,日本几乎80%的石油、金属等是从美国进口的。

但到了1937年,美日贸易成为罗斯福总统心中的一根刺,美国不愿看到日本利用从美国进口的资源,去侵犯中国,继而破坏东亚平衡。

因此,1939年,美国不再愿意同日本续签《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也不再继续为日本提供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

这使得日本再次考虑对外扩张问题,试图从东南亚获取更多的资源。

随着日本强占法属印度支那,并且要求英国关闭英国通往中国的滇缅公路,这严重破坏美国支援中国的道路,这就使得美日关系更加恶化。

1940年,罗斯福总统终于下令,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和金属,并决定向中国提供贷款和P-40战斗机。

1941年,美国和日本开启漫长谈判,但是没能够延迟日本扩张,尤其是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迅速侵入南印度支那。因此,美国迅速决定三项措施:冻结日本在美资金;控制菲律宾军事力量;禁止日本船只通过巴拿马运河。

这一系列事件相互作用,使得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矛盾,在战前变得非常尖锐。

四、ABCD包围网:苏德开战后日本的战略选择

可以说,日本在亚洲地区的扩张,美国逐渐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和帝国封锁,除了前面说到的美国与日本之外,还有其他几个国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被日本政策称为“ABCD”包围网(即美国America、英国Britain、中国China、荷兰Dutch的英文缩写),四个国家一同对于日本实施围堵、禁运和封锁等政策。

正如前面所述,当时美国开始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和贸易禁运之后,尤其是石油和废钢铁两项的禁运,对日本经济造成致命的伤害,之后,荷兰、英国等国紧跟美国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低地国家荷兰迅速沦陷,事实上已经亡国,荷兰流亡政府迁往英国,这就促成英国和荷兰成为了坚实的盟友。不仅如此,荷兰流亡政府依旧对于荷属东印度享有控制权。而当时迁往重庆的民国政府,与日本依旧同仇敌忾,全民族奋勇抗击。当时英国曾试图同日本谈判,这要日本方面撤出中国大陆、废除德意日三国同盟、承认重庆国民政府为唯一合法政权,即可避免进一步的封锁。

但是日本并不理会,随着日本同ABCD包围圈各国关系不断恶化,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到1941年9月,日本御前会议事实上已经决定要通过战争突破各国封锁。

根据《大东亚战史》的数据,日本在东南亚并不占据优势兵力:

菲律宾大约有陆军42000人和飞机300架;

荷属东印度陆军大约85000人,飞机约300架;

......

合计东南亚地区驻军大约20万,飞机约850架。

这使得日本迅速调配兵力去往东南亚,调动总兵力约40万,这使得日本在东南亚形成2:1的战略优势,这刺激了日本的进攻野心。

五、帝国海权和大陆利益:英美国家为什么做出刺激日本政策?

讲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为何野心勃勃的日本不断扩张,会引来英美国家的不满甚至制裁?英美国家发展初期,不是也是进行大规模扩张?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海洋国家追求制海权,并限制后发的崛起国。

海权国家,就是那些岛国或者半岛国家,凭借强大海军,进行全球贸易和殖民的国家,英、美、日,都可算是海洋国家。

那么什么是海权?马汉认为,广义上的海权指的是通过武力支配海洋的海军力量、以及维持国家经济繁荣的其他海洋要素;而狭义上的海权就是通过海上优势力量,来实现对海洋的控制,即人们常说的“制海权”。总之,总体上控制常用航线的自由,是这一概念的重要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就凭借英日同盟,占领了日本早就觊觎的德属太平洋岛链。英国和日本在太平洋小岛上的分割问题达成的一致,严重损害美国战略利益空间。因为这一岛链位于美国从本土到关岛、菲律宾的中间地位,这极有可能损害美国制海权。

那时的美国就对日本升起警惕心理,但是由于英日同盟的压力和争取日本支持国联的决心,美国妥协。

上世纪30年代,日本的侵略野心也来越强。甚至直接试图对菲律宾进行经济渗透,这更加促使美国担心美洲通向东南亚的制海权会受到日本危害,因此之后的美国,加大了在亚洲军事演习的频率,以此来应对日本可能对美国制海权造成的危害。

1937年日本的《海军军备补充方案》意味着日本开始疯狂造舰,试图赶超美国。这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害怕失去制海权的恐惧感。加上前文所述,日本的南进计划,美国开始不遗余力地联合他国,制裁日本。

1939年日本的《周期计划四》更是决定讲日本海军兵力扩充一倍,以便争取太平洋绝对的制海权。为了配合日本制海权的争夺,日本对于中国海南岛和南太平洋的侵略也变本加厉,为了资源,也为了制海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进一步反应,加紧对于日本经济制裁。

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的战火已经开始,美国不得不将其全球战略转向欧洲,抽调一部分兵力部署在大西洋,防范德国法西斯可能对于美国造成的损害。

直到1941年7月,日本海军势力极端膨胀,加上美国舰队的一部分抽离,这也就给日本可乘之机。

六、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

疯狂掠夺东南亚的资源、来自英美各国的经济封锁和石油禁运、日本海军的实力增长,最终使得日本认为,打败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时机终于到来。

那时,日本联合舰队山本五十六强烈表示,日本目前遭遇的一切都是因为美国的干涉,并且倘若日本进一步进攻东南亚,美国必然介入。

因此,日本必须给美国太平洋舰队致命打击,这样一来,在日本在东南亚取得重要物资,并巩固地位之后,就可以与美国进行和谈。随即,山本五十六拟定攻击珍珠港的计划。

日本海军随即派出300多架战斗机和6艘航母,分两拨进攻。

偷袭初期看起来十分成功:

美国的8艘航母、3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188架战斗机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2402人死亡和1282人受伤。

日本损伤极少:

只有29架飞机、5艘袖珍潜艇被破坏,65人死亡,1名潜艇成员被俘虏。可以说这是日本以小博大的初期胜利。

但是,由于珍珠港上的发电机、维修设备、燃料、指挥总部大楼都没有被破坏,最重要的是,美国未来同日本战斗的几艘主力航母并不在珍珠港内,未遭到破坏,也因此,实际上珍珠港偷袭并没有破坏美国的有生力量。

不仅没有破坏美国有生力量,还是得美国公众舆论愤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迅速转向参战,美国这颗巨大的砝码,随即落向了反法西斯同盟一边。

最终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能力和能源储备,拖垮了轴心国。

七、小结

以上,就是日本在发起偷袭珍珠港事件之前,所遭遇的国际环境、日本国内政策偏向的变化。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经过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开始迅速崛起,缩小与亚太地区的守成国——俄国和美国的差距。

但是日本的崛起迅速引起美俄的担心,尤其是美国。为了防范日本的快速崛起,继而动摇美国地位,美国采取一系列限制日本的措施,这最终将美国和日本拖入了战争的漩涡。

以史为鉴,可以为现代提供借鉴:崛起国要警惕守成国的限制,但是要审慎克制,避免陷入战争。

“注定一战”的这种言论,将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各国都要谨慎这种言辞,约束自己能对他国产生误解的行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邓海军,注册资本700万人民币,...
原创 张...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魏五子良将,也都是降将出身,张辽之前从吕布,在吕布败亡后,张辽率众降曹操,任中郎将,...
原创 总... 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中,开国总理当着各国记者的面发火,并且愤怒地陈述观点,有且仅有一次:在抗美援朝战争前...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像 大同市博物馆巡礼之四 钧魂分享 钧魂:青铜专业委员会会员 爱好古陶...
原创 宋... 转眼间,冬天就到来了,全国各地想必都开始开始降温了, 尤其是北方一些城市,甚至已经开始供暖了。 对于...
原创 南... 南宋的“归正人制度”及宋金二次议和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造成了南北百年隔阂,也是明朝建立前南北不相融...
原创 唐... 元载,字公辅,生于今陕西凤翔县,是中国唐朝中期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生涯堪称一部从底层奋斗至权...
原创 助... 2010年12月13日,是南京沦陷73周年的日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到了一批抗日战争...
原创 德... 徐奋鹏在《古今治统》(可与《资治通鉴》相毗美的史学巨著)记载:“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分...
弼马温是个技术岗位,齐天大圣原... “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