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曹髦为何不在上朝时杀司马昭?却大张旗鼓地讨伐,事后才知真高明
创始人
2025-07-26 15:32:45
0

《——【·前言·】——》

曹髦,身为魏国皇帝,本有机会在朝堂上直接除掉权臣司马昭,可他却选择了更为高调的方式——亲自出兵讨伐。

这看似鲁莽的举动,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甚至还丢了性命。很多人觉得他不够聪明,为什么不在上朝时悄悄解决掉司马昭,反而弄得天下皆知?

但事后回头看,这个决定竟有着深刻的用意,甚至可以说是“真高明”。曹髦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宁愿大张旗鼓也不愿在朝堂上动手?

年轻皇帝的反击

司马师去世后,年仅14岁的曹髦嗅到了夺回权力的机会。这位少年天子虽然年轻,却颇具政治手腕。

他迅速做出反应,下诏命令司马昭留守许昌,同时让尚书傅嘏率军回到洛阳。这一手棋直指司马昭的军权,意图削弱对方的实力。

然而,年轻的曹髦还是低估了司马昭的老辣。经验丰富的司马昭识破了这个计谋,并在钟会的建议下,亲自率军返回洛阳。

面对来势汹汹的司马昭,曹髦只得暂时收敛锋芒,被迫封司马昭为大将军。这次失败让曹髦意识到,要对付司马昭,需要更周密的计划和更强大的实力支持。他开始在暗中积蓄力量,为日后的反击做准备。

这次失败并没有打击曹髦的信心。相反,它让这位年轻的皇帝更加警惕,也更加渴望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从那时起,曹髦和司马昭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根绷紧的弦,随时可能断裂。这种紧张的局势也影响了整个朝廷的氛围,许多大臣开始暗中观望,等待时机选择站队。

皇帝与权臣的博弈

接下来的五年里,曹髦和司马昭之间展开了一场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博弈。司马昭深知曹髦不是善茬,便极少入宫面见。

他处事谨慎,生怕给曹氏可乘之机。司马昭的这种态度,既显示了他对曹髦的忌惮,也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安。他明白,只要曹髦一日在位,自己的地位就始终不稳。

曹髦则利用这段时间积蓄力量,笼络人心。他以才学和气度赢得了不少文臣武将的好感,其中就包括裴秀、王沈和钟会等人才。

曹髦的这些举动,让司马昭如鲠在喉,却又无可奈何。年轻皇帝的魅力和才能,让一些原本站在司马昭一边的重臣开始动摇。曹髦知道,想要夺回权力,光靠武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人心所向。

他努力塑造自己仁君贤主的形象,希望在关键时刻能得到朝臣的支持。曹髦的这种策略,显示了他对政治本质的深刻理解。他明白,真正的权力不仅来自于武力,更来自于人心的向背。

一触即发的宫廷政变

到了公元260年5月,局势终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曹髦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决定孤注一掷。

他命令皇宫戒严,卫士全副武装,准备伺机除掉司马昭。这个决定标志着曹髦彻底放弃了与司马昭和平共处的可能,他决心用一场惊天动地的政变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曹髦的计划是等司马昭入宫朝觐时将其拿下。这个计划看似周密,却还是被身边的近臣出卖。

王沈和王业得知消息后,立即向司马昭通风报信。这一幕再次证明,在权力的游戏中,忠诚是多么脆弱。即便是皇帝,也难以完全信任身边的人。

司马昭得知后,立即做出反应。他没有按兵不动,而是先发制人。司马昭派出自己的弟弟司马伷带兵进入皇宫,意图控制局面。

同时,他还调动了贾充等心腹大将,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司马昭的果断行动,显示了他作为一个老练政治家的敏锐和魄力。他深知,在这种关键时刻,谁先占据主动,谁就更有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曹髦的最后一搏

当曹髦得知自己的计划已经暴露时,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像前任皇帝曹芳那样认怂,还是奋起反抗?性格刚烈的曹髦选择了后者。

他决定“破釜沉舟”,亲自率领宫中卫士冲出皇宫,与司马昭决一死战。这个决定不仅体现了曹髦的勇气,也显示了他对皇权尊严的坚守。在他看来,宁可战死,也不愿做司马氏的傀儡。

曹髦的这个举动,乍看之下似乎鲁莽冒进。但实际上,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曹髦明白,如果留在宫中坐以待毙,他必输无疑。

只有冲出皇宫,把事情闹大,才有可能扭转局势。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也反映了曹髦对形势的清醒认识。他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的机会,如果错过,就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了。

曹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迫使朝中大臣表态,就像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那样。他赌的是,一旦事态升级,会有人站出来支持他这个名正言顺的皇帝。

这种策略显示了曹髦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他试图复制司马懿当年的成功,但却忽视了当前局势与当年的不同。

如今的司马昭,已经将权力牢牢掌控在手中,朝中大臣更多的是观望,而非支持。事态的发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当曹髦率军冲到宫门时,他遭遇了司马伷的阻拦。

为了突围,曹髦转向东掖门,却在那里遭遇了贾充的大军。这一幕戏剧性的场景,仿佛是命运对曹髦的最后嘲讽。他想要冲出重围,却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司马昭精心设置的包围圈中。

意外终结:一场悲剧的落幕

在与贾充部下的交锋中,曹髦亲自上阵,用剑奋力拼杀。他的勇武震慑了不少士兵,一些人甚至准备逃跑。就在局势即将出现转机时,一个叫成济的太子舍人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曹髦的英勇表现,不仅展现了他的个人勇气,也彰显了他作为一个皇帝的尊严。在那一刻,曹髦似乎找回了属于皇帝的威仪,让围攻他的士兵也不禁动摇。

成济的举动令人费解。作为太子舍人,他本不该听命于中护军贾充。但在那个关键时刻,成济却向贾充请示该如何处置曹髦。

当得到贾充的暗示后,成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亲手杀死了曹髦。成济的行为,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局势,也给后世留下了诸多疑问。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样的动机,驱使一个太子舍人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

成济的动机可能是政治投机,希望通过这一"功劳"获得司马昭的青睐。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决定不仅没有让他平步青云,反而为自己和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曹髦的死震惊了整个朝野。这位年仅19岁的少年天子,就这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杀害。这一事件引发了巨大的舆论风波,给司马昭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压力。

《——【·结语·】——》

曹髦年纪轻轻就敢跟司马昭叫板,也是个狠角色。可惜棋差一招,最后折在了小人手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玩政治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不小心就把小命搭进去了。不过话说回来,曹髦这一死,还真给司马昭添了不少堵。

这下子,大家都看清楚司马家的真面目了。虽说曹髦没能翻盘,但他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倒是让人挺佩服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晋书》《资治通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年...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功臣不得善终 究其原因 一是皇帝对功臣产生疑虑而加以杀戮 二是功臣居功自傲,作威...
原创 没... 各位看官好,在下张玄泰,是大唐永昌年间关内道的一名府兵火长,但其实时下往来文书更多称我们"卫士"。卫...
《朱元璋祖训》揭秘:一个时代的...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留下了无数令人感慨的故事。而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祖训更是...
原创 清...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素有来往,有来往即会有摩擦,在封建社会,消息传递困难,没有什么比直接打一架来得更有用...
原创 明... 囚犯提审 恤囚制度,就是体恤、怜悯囚犯的一种制度,是中国古代以来都存在的传统之一,到了明代,这种恤囚...
原创 晚... 晚清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的时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张之洞便是其中之一。...
原创 曹... 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北宋文学家苏洵 “乱世...
清华展出元勋档案实物 本报讯(记者 何蕊)昨天,“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展览在清华大学校史馆亮相,展出...
原创 历... 引言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相信很多人对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非常熟悉。这其中,潘金莲和武植...
原创 放... 在清末的历史中,丁汝昌是一个异数:作为放牛娃出身的太平天国降将,他能得到清廷的重用、李鸿章的信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