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12名铁帽子王,溥仪退位时,难道就没有一个站出来反对?
每个王朝都是注定要由盛转衰的,清朝也不例外。存在200多年的历史,真实的有一个非常繁荣的王朝,一点一点的衰败。而傅仪也是我们所熟知的,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但他退位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清朝有一个固有的传统,就是有12位铁帽子王的。当他退位的时候你12位铁帽子王为什么却没有掀起怎么样的波澜,而他们的下场与结果,以及他们对于清朝灭亡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1912年的时候,傅仪宣布自己的退位诏书,这也是标志存在了200多年清朝真的结束了。我们都知道清朝后期,为了让整个江山变得更加的稳固,所以说分封了很多的贵族,就是铁帽子王了。在清朝近300年间,一共产生了12个被封亲王和郡王,他们就是铁帽子王,这个时候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呢?
在京城建立了之后,整个封爵制度,变得非常的明朗。所确定的爵位分别包括和硕亲王,固山贝勒,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护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这12个。
铁帽子王的态度
说起来当时在1912年初的时候,这12位铁帽子王,面对清朝即将灭亡这样的一个结局,态度是非常不一样的。总体来说是分为几大类,以小皇帝为首的众人,是坚决反对皇帝进退位的,选择抵抗。而比较懦弱的人,则是主张隐退这种选择,让他们不愿意在这个敏感的事情参与政事,不发表任何的意见。在后来,随着袁世凯大权的发展,也有一部分人建立了当时的宗社党,他们全都是以当时已经在清朝灭亡之后,留了下来的清朝皇族所组建皇族。因为不想看着权势消失,不想看到清朝灭亡的结局,还想延续以前的光辉,所以说才有这样的一个结局。
形同虚设的皇族内阁
当时他们所创立的这样的一个宗社党,其实主旨就是为了反对皇帝的退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一个反对的态度,何尝不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利,当时的袁世凯带领自己的部队入京,而在当时由铁帽子王所建出的宗社党,也是在天津和北京不断的活动想要继续折腾,反对溥仪退位。
但是他们的折腾也只能到这里,因为当时的清朝皇室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也是和袁世凯之间达成了协议,袁世凯交出那个总理的位置。但是实际上,所有的国家大权,所谓的军权还是牢牢掌握在袁世凯的手里,他们只是有名义上的权利,但是却并没有把握住实权,双方的矛盾蓄势待发。
但是双方的矛盾一直没有告一段落,在这样的一个僵持下,位于宗社党首领的良弼被刺杀了之后,这样的一些所谓的贵族也就形同虚设。而在后来,当时民国也是给予贵族了一份清室优待条件,在这样的一个条件里面,给人皇室很多一些优待的条件。在这样的一些优惠,还有民国的让步情况下,这个铁帽子王也就不再折腾,渐渐的形成一盘散沙。
参考文献:《最后的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