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开始颁发以来,已经诞生了一百多位获奖者,除了一战二战期间的特殊情况,每一年都至少有一位作家获奖。但在这些得主之外,仍然有很多伟大的作家,因为各种原因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也许他们在文坛上的成就已经不需要再用诺贝尔奖来证明,相反,诺贝尔文学奖没有颁发给他们,才是诺贝尔奖的巨大损失。
在这些被诺奖遗漏的作家中,大概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包括如下这些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儒勒·凡尔纳(1828年-1905年),易卜生(1828年-1906年),马克·吐温(1835年-1910年),左拉(1840年-1902年),哈代(1840年-1928年),亚米契斯(1846年-1908年),契诃夫(1860年-1904年)
托尔斯泰
这些作家基本在二十世纪前十年就去世了,而诺贝尔文学奖是从1901年开始颁发,并且正常情况下不颁发给已故作家。很多人都相信如果这些伟人再多活几年,或许也很有机会获奖。
但即便我们用这种说法进行诺奖找补,也无法否认诺贝尔奖评委巨大的失误。我从相关网站上查到了1901-191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所有得主(苏利·普吕多姆,特奥多尔·蒙森,比昂斯滕·比昂松,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何塞·埃切加赖,亨利克·显克微支,乔祖埃·卡尔杜齐,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鲁道尔夫·欧肯,塞尔玛·拉格洛夫,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说好听一点,他们中没有一个比得上托翁这样的巨匠;说难听一点,这十位获奖者中,我一本书我都没看过,但托翁凡尔纳他们的书,影响了全世界数十亿人。
第二种情况包括我们课本中经常出现的人:
鲁迅(1881年-1936年),老舍(1899年-1966年),夏目漱石(1867年-1916年),芥川龙之介(1892年-1927年)
鲁迅
在他们生活的年代,由于缺少翻译,作品并没有在西方世界大规模流传,因此也失去了进入诺贝尔奖评委视野的机会。
基本上是到了二战结束以后,诺贝尔奖评委才开始逐渐关注并研究东方文学。据小道消息称,60年代中期,诺贝尔奖的评委曾经一致通过下一年度授奖给老舍,但就在授奖前几个月,老舍投湖自尽。两年以后,诺奖颁发给了川端康成,这也是东亚人的第一次获奖。在此之前,整个亚洲也只有泰戈尔一个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其中一个很大原因还是泰戈尔本人亲自将自己用孟加拉语写成的诗歌全部都翻译成了英语。
第三种情况则主要是作家的写作风格不被诺奖喜欢,他们包括:
阿瑟·柯南道尔(1859年-1930年),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年-1976年)
阿加莎克里斯蒂
罗伯特·海因莱因(1907年-1988年),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2年),阿瑟·克拉克(1917年-2008年)
阿西莫夫
J·R·R·托尔金(1892年-1973年)
托尔金
相信看到这个排版,大家就已经知道我的意思了,柯南道尔和阿婆是侦探小说的两个巅峰,中间三位作为太空歌剧的奠基人被称为科幻小说三巨头,而托尔金为整个奇幻定下了基调。但在诺贝尔奖评委眼中,这些小说都太过于“通俗”,不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因写作风格不被诺奖评委喜欢而无法获奖的著名作家还有如下这些,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年-1922年),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年-1965年),维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1941年)这几位的意识流作品在近年来很受文艺青年的追捧,但在那个年代确实被普遍认为晦涩难懂。
毛姆
写出《洛丽塔》的纳博科夫(1899年-1977年)与写出《1984》的乔治·奥威尔(1903年-1950年)因为作品在社会上的争议太大,也被评委排除在了提名之外。
乔治奥威尔
除此之外,您心目中还有谁是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遗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