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方志敏和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对宣城地区革命斗争的影响
创始人
2025-07-22 13:32:18
0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90周年。1934年7月6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中央苏区首府瑞金率先出征,高举北上抗日的大旗,揭开了伟大长征的序幕。安徽宣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宣城之所以成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溯其历史根源,与方志敏的影响,与红军北上先遣队转战宣城大有关系。

组织建设上的影响。

宣城地区的中共绩溪县委、中共泾县县委都是由方志敏所领导的中共皖南特委建立起来的。早先成立的中共宣城县委、中共旌德县委后来也划归皖南特委领导。在中共皖南地方史上,皖南特委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先后多次建立,并隶属于不同的上级党组织。其中,方志敏领导下的皖南特委成立于1932年底,土地革命时期,皖南地区大部分党组织都是在她的领导下成立的,有皖南革命“母机”之称。1932年11月,赣东北省委改组为闽浙赣省委,发展区域扩大到皖南,创建了横跨四省的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1932年12月,闽浙赣省委将1931年11月10成立的徽州工委改为皖南特委,派宁春发到皖南担任特委书记。1933年初,应中共宣城特委请求,闽浙赣省委撤销中共宣城特委,其下属组织划归皖南特委领导。1934年1月24日,闽浙赣省委作出《关于开展白区工作发展苏区的决议案》,明确提出:“猛烈开展白区工作是巩固和扩大苏区的先决条件。”动员全省党组织加紧开展白区工作,在2月至4月的3个月中,赣东北、皖南、浙西、赣北等地要建立150个党的秘密区委,皖南特委要建立40个秘密区委,各县委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坚决完成任务,为开辟新苏区作准备。在闽浙赣省委和方志敏的领导下,皖南革命进入第一个高潮时期,特委辖有中共石青太、歙县、太平、宣宁泾旌等7个中心县委和中共石埭、太平、青阳、泾县、绩溪、宣城、黟县、休宁等23个县(区)委。皖南党组织的普遍建立和发展,党员人数的增加,为后来武装斗争的开展准备了必要的思想、组织和人才条件。

革命思想上的影响。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宣城地区,传播了革命思想,播撒了革命火种。方志敏、寻怀洲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12月初自浙西昌化进入绩溪,先后转战旌德、泾县,绩溪,历时20多天。12月6日,寻怀洲率领红19师攻克旌德县城,打开牢门,解救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这是先遣队转战皖南期间攻克的唯一一座县城。先遣队一路征战,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每到一处,都要散发传单,书写标语,张贴布告,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政策和主张,揭露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和反共行径,指出贫苦人民受苦受难的根源,号召广大人民起来革命,提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红19师经过绩溪时,在沿途村庄、路亭、关隘、石山上,都书写了大幅标语。这些标语除苏区中央局宣传部制发的“反对进攻抗日作战的工农红军!”“打倒进攻红军北上抗日的国民党!”等外,多数是红19师自拟的,如“反对白军,组织红军,士兵不打士兵!”“北上抗日,保卫大江南!”“抗租抗捐抗粮抗账!”“打倒土豪分田地!”“反对国民党压迫!”等。红19师在绩溪岭脚下、伏岭下、扬溪、上村、中村、下村等地张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告民众书》等,其所产生的宣传人民、教育人民、影响人民的作用尤其重大。宣言书说:“我们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并吞我们的东三省,侵占我们的热河、内蒙古,夺取我们的华北与我们华南福建省。我们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盗匪们屠杀我们的同胞,抢掠我们的财产,把我们当作奴隶牛马!我们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等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出卖东三省、热河、内蒙古、华北与福建省……。我们主张,全中国民众总动员、武装全中国民众来向日本帝国主义作战,开展民族革命战争……。我们主张,号召全国民众将国民党军库中、兵工厂中所有武器以及一切人口武器来武装自己……。”红19师还向沿途群众散发了油印的捷报和其他宣传品。红19师不仅积极做沿途群众的工作,也努力争取敌军士兵。其中一则传单就这样写道:“白军兄弟们,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你们都是中国人,你们为什么不去打日本帝国主义,偏偏要来进攻苏区和红军呢?你们不要替国民党军阀来打自己的工农红军!我们的枪口一致对外,打日本帝国主义去!”红19师还广泛开展口头宣传,无论在宿营地,还是在沿途村庄,每遇到群众,都要向他们宣传:我们是工农红军,是来百姓自己的队伍,红军北上是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旌德西乡庙首的一些民房墙上,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依稀可见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书写的标语:“农民要想安心种田,工人要想安心做工,商人要想安心贸易,学生要想安心读书,只有抗战救国。”“反对国民党强迫工农筑碉堡!“白军兄弟们起来暴动,跟我们北上抗日去!”在红军的宣传下,躲入山中的群众逐渐消除了恐慌心理,纷纷回到家中。红军过绩溪、旌德边界的长岭、隐塘时,群众不但不躲红军,还主动烧茶送水。长岭贫苦农民倪大安、倪春山、倪永庆,龙丛农民汪海成、吴沙安主动为红军带路,直到红军打下旌德县城才回家。

红军每到一地,都要打土豪劣绅,并没收部分财物分给农民。如在绩溪伏岭,红军将都董邵之厚家的粮食、皮料、绸缎衣服散发给附近贫苦群众,至今在绩溪还流传着当年贫苦农民迎送红军的民谣:“红军到山村,人人都欢迎。茶饭请吃饱,军民一家人。团结向前进,大家一条心。打土豪分田地,贪官污吏一扫平。人人平等,世界大同。”红军攻占旌德县城后,冲进县政府,打开县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逮捕了残害革命人士的狱吏和贩卖人口的地痞流氓、土豪劣绅,将大地主吕德裕布号的布疋和财物分给穷苦百姓。

红军到来之前,凡有军队过境,总要拉夫、派款,甚至抢劫。由于群众不了解红军,又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一听说军队要来,人们纷纷进山躲避,来不及进山的夜胆颤心惊。红军以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作风赢得了沿途人民的信任。在强大敌人前堵后追、连续作战和行军的情况下,先遣队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沿途所过村庄,绝不随意进入民房,即使在宿营地也不轻易占用民房,宁可露宿村头、田畈、路旁。如红19师打下绩溪重镇扬溪后,官兵一律宿营在村头、路边。红军有随军银行,每到一处,战士们拿苏区发行的货币“苏币”到随军银行兑换银元、铜币,再去买东西。无论买什么都要付款,不少分文,甚至喝了老百姓的茶叶要付钱。在绩溪岭脚下村,红军宰杀了邵在俭家一头肥猪,主人不在家,即按当时价格每块银元7尽肉计算,将钱款托付其邻居胡六梅,请她转交给物主。在扬溪宿营地,有的战士在群众家吃了菜,都照价付钱。一家姓倪的糟坊老板跑掉了,有的红军喝了他的酒,都将铜板丢进酒缸里。岱下村农民汪承祥替红军挑担子到扬溪,红军给他一双袜子和一块肥皂作为运力钱。先遣队过旌德西乡板桥时,许多农民家正在为过年蒸冻米饭,他们见这些队伍规规矩矩,不伤害百姓,就主动为战士们盛来一碗碗冻米饭,都被婉言谢绝。跑到山里的农民通说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纷纷回到家里。红军告诉农民:现在我们的队伍即将过完,在我们后面有白匪跟着,大家要避一避。免得遭受损失。果然红军一走,浙江保安第1团接踵而至,这些军队一进村,借口搜查违禁品,挨家翻箱倒柜,将值钱的东西抢劫一空。百姓纷纷离家逃难,有些没有走掉的劳力,就被国民党拉去当挑夫。经过对比,旌德的农民深有体会地说:红军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以针一线;白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真是两种不同的军队。于是,人们热爱红军,欢迎红军。在绩溪有4名红军伤员被安置在村民家中,其中两人因伤重牺牲,另两人经当地农民秘密调养和护理,伤愈后返回部队。在阴山村因伤重牺牲的1名红军战士,被当地农民秘密掩埋,农民邵树甫每年清明节都要到烈士墓前祭悼。谭家桥战斗红军失利,12月15日部分红军撤回旌德经过洪川时,群众都自动走出家门送茶水。板桥红军听说红军又回来了,敲锣打鼓,放鞭炮迎接。红军有20多名伤员留在旌德养伤,伤愈后回到江西;有4名战士的遗体埋在高家岭的胡家村,当地群众称为“红军坟”。在泾县桃花潭镇苏岭村,村民掩护并救助一名身负重伤的红军战士,数天之后,红军战士因伤重不治牺牲,村民将其掩埋在自家屋后,坟头朝着红军家乡江西的方向,山村也因此得名苏岭,这座红军坟已被村民守护了90载。正是由于红军北上先遣队路过宣城播撒下革命火种,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皖南又成为闽浙皖赣游击根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载入革命史册。

武装斗争上的影响。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对以旌德、绩溪、泾县、宁国、宣城为中心的皖南游击战争影响深远。据中央军区司令员项英和红19师政委、皖南特委书记聂洪钧1935年初给中央的报告,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皖南的目的地就是宣城旌德县,这里是皖南第一个党组织诞生的地方,群众基础好,地理位置适中,向北发展,可进入宁国、宣城,威胁国民党首都南京,向东和东南发展,可进入绩溪,威胁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杭州。由于谭家桥战斗失利,北上先遣队的这一战略设想未能实现,只得转战于皖南山区的丛山峻岭中。1934年12月16日,方志敏率部到达与泾县交界的太平新丰后,决定派干部团成员、原弋横战地委员会书记李步新留下做地方工作,组织地方游击战争。李步新接受任务后,前往泾县西南乡一带开展工作,整顿和发展党的组织,一个月后,转至泾县东乡,与皖南特委领导下的宣宁泾旌中心县委书记洪维恭会合。与此同时,先遣队第19师57团团长因掩护主力部队转移,被敌人切断联系,率1个排的兵力30多人,与青阳县委领导的1支游击队会合后,在九华山一带开展游击队活动,队伍迅速扩大到七八十人枪。在九华山活动一段时间后,由石青太中心县委书记吴介唐和王晓南带路,转到泾县东乡与洪维恭、李步心会合。由于形势的发展,洪维恭召集会议,将宣宁泾泾中心县委改名为泾旌宁宣中心县委,书记洪维恭,李步新任中心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成立了泾旌宁宣游击大队,政委李步新,在随后一年的时间里,游击大队在中心县委的领导下,根据方志敏指出的皖南党“要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宣传抗日”的指示精神,深入发动群众,积极向外出击,在泾旌宁宣4县边区,创建了纵横100余华里的游击根据地,游击大队发展到200多人枪。中心县委辖有1个县委,9个区委,56个支部,党员数百名。后因国民党重兵“围剿”,洪维恭等人壮烈牺牲。为保存革命火种。1936年2月,李步新带领180多名游击队员,冲破国民党军的包围,从泾县涌溪出发,经旌德、太平、石台、黟县,到达休宁县鄣公山,找到了中共闽浙赣省委新任书记关英,开始了新的斗争。全面抗战爆发后,李步新等领导的皖赣特委游击队,改编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并根据陈毅的指示开赴歙县岩寺,编入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3营,奔赴江南敌后战场。

1936年4月,由于闽浙赣地区的斗争主要转移到皖南地区,闽浙赣省委在鄣公山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闽浙赣省委改为皖浙赣省委,关英任书记,刘毓标任组织部长,滕国荣任宣传部长。会议还决定成立赣东北、皖赣、皖浙、上浙皖、下浙皖五个特委(分区委),各路红军800余人统一编为皖浙赣独立团,独立团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省委制定的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是:广泛发动与组织群众,积极建立党的秘密组织,开展游击战争,进行抗日宣传。鄣公山会议是皖浙赣边区游击战争的重要转折。游击区域包括赣东北、浙西、皖南、皖赣等三省边区的40多个县。1936年6月,上浙皖特委在宣城地区的宁国县南部山区洪家塔正式成立,特委书记邵长河、特委副书记阙怀仰兼独立营营长。上浙皖地区包括旌德、泾县、宁国、宣城、郎溪、广德6县以及浙江孝丰(现属安吉县)、于潜(现属临安县)、昌化3县。邵长河、阙怀仰率部在深入上浙皖地区活动过程中,以宁国为中心,先后建立了宁昌、孝宁2个中心县委和宁广、孝广2个县委,发展党员数百名。先后开辟了5块游击区,即宁昌游击区;宁广游击区;宁广孝游击区;泾旌宁宣游击区;郎广游击区,不仅恢复了旌泾宁宣游击区,还创建了以宁国南部山区为中心的上浙皖游击根据地,在上浙皖特委的领导下,宣城地区进入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新阶段。抗战全面爆发后,上浙皖游击队遵照党中央指示,下山接受改编,与李步新率领的皖赣游击队一起,编入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3营,在血火交织的抗日战场上淬炼成为雄狮劲旅。

也正是由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锤炼,皖南事变后,宣城地方党组织在中央中央东南局和中共皖南特委留下的模范共产党人胡明的带领下,仅仅依靠皖南人民,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八年皖南游击战争,把皖南地区发展成中原决战的第二战场和策应大军渡江的南进基地,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今天大暑节气丨这样喝茶更健康 大暑节气,天地间湿热蒸腾,人体易受暑热与湿邪的双重侵扰。此时饮茶不仅是解渴良方,更是调和阴阳、养护身...
红色沃土动能澎湃 攀高比强大镇... 沭马路红旗飘扬,工厂企业一派繁忙,公园小区载歌载舞,中小学校书声琅琅……金秋时节的马厂大地,金风送爽...
原创 乔... 作家余秋雨在其代表作《山居笔记》中曾提到,在上一世纪的中国,最富有的省份竟然是山西省,甚至到本世纪初...
原创 三... 文:鼓浪隐士 在中国历史上,专诸、聂政、荆轲、施剑翘等等刺客传奇故事,令不少后人惊叹。而在英雄辈出的...
原创 鲁... 在近代的小说中,“大洋”作为一种流通率极高的货币,经常出现在各种场面,这或许也让人感到好奇,过去的大...
原创 汉... 汉末为何分三国。其实不是因为董卓捣乱,更大的是社会结构性问题。 在三国之前,西汉的时候,赵广汉到中原...
堵塞言论的周厉王,最终被百姓赶... 堵塞言论的周厉王,最终被百姓赶下台 周厉王,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周夷王十六...
原创 “... 今天,如果我们一提起赫赫有名的大唐陌刀队,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的名字:李嗣业!京兆高陵(今陕西省三原县)...
75年,浙江的75个“第一”(... 编者按:“75个‘第一’”第三期关注文化建设。浙水敷文,人文日新。新中国成立75年来,浙江人民在党的...
原创 晚... 近代一百年是我国屈辱的一百年,在这一时期,我国遭受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